首页

9.5 通过体态和手势社会地传达情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需语言的理解:肢体语言  。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表情展露情感,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活动推断出别人的情感。温南德·迪特里希得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他在两名职业舞蹈演员的身体上安置了13盏小灯,然后让他们在开动的摄影机前跳舞,表现恐惧、生气、悲伤、喜悦和惊讶、反感等情绪。然后迪特里希让大学生们观看录制的舞蹈录像,学生们毫无困难地就能指出每一个舞姿所表现的情感,何况他们只是在黑暗中看到灯光。(Dittrich  et  al,1996)舞蹈只不过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形式,因为人们还可以通过站、坐、走和打手势的方式,通过身体姿势(伸展还是蜷缩),将有关自己的感觉的信息告诉观察者。

普遍的和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  。同表情一样,有些肢体表达形式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理解。一个欧洲人在某个国家旅行,他高兴、恼火、愤怒和忧愁的情感,这个国家的人都能看出来。(Buck,1984;Matsumoto  &  Juang,2004)同样,一个人如果步履缓慢、身体前倾、脑袋低垂,那么,不管什么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看出他的悲痛心情,一个人受到打扰后产生沮丧的身体信号也能到处得到理解: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羞怯的微笑、头部和肩部的一些运动等等,印度、日本和美国以及欧洲的人都了然于心。(Keltner  &  Anderson,2000;Keltner  &  Buswell,1997)然而,许多肢体表达特征是与各自的语言和文化相关的。

例子

一个人的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背景和他的肢体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可以从描写纽约市长(1933—1945)菲奥雷洛·拉瓜迪亚的多语种资料电影中得到证明。菲奥雷洛·拉瓜迪亚的先辈是意大利人和犹太人,他长年从事外交活动,能说流利的依地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观察者能从关掉声音的电影片断中,知道这位前市长说的是哪一种语言吗?事实上这是可能的,因为非语言的信号,即活动方式、姿态和眼神都能给观察者提供足够的暗示。双手划圈是意大利人和犹太人的标志性动作,却不是美国人的特点。

表示喜爱和厌恶的非语言的肢体信号  。人与人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感情;有人觉得某些人很亲近,是因为对他们产生了友谊甚至爱情,而对另一些人则没有好感,甚至只有反感。通过对社会情境的观察,也能够发现这种程度不同的感情吗?

信息框9.6

请您观察您的朋友,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有哪些非语言的信号:

——他们和所接触的同伴之间有多大的空间距离?

——同他人发生身体接触吗?

——是含笑注视对方吗?

——同伴之间有目光接触吗?这种接触每次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肢体信号无疑能表明相互交往的人彼此感觉得到的好感程度,但是,单独的一种肢体信号则不能充分表明某种关系的质量。比如,目光接触首先就能表明这一点。眼睛经常被视为“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开启内心感受的钥匙。当你遇到一个不是特别喜欢的人,你注视他的时间很可能比注视另一个你感觉比较友好的人短一些。没有人能够像恋人(还有母子)那样长时间相互对视;当然,仇人相见,双方对视的目光也比较长。可见,如果两个人彼此对视超过几秒钟,那么,他们接着不是相互倾诉衷情,就是想要对方的命。(Kleinke,1986)两个人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通常也能表明彼此之间的感情。原则上说,在所有文化中,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越积极,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近。陌生人偶然相见,双方之间的距离很少不超过一米,而朋友或初恋情人相见,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就几乎为零。当然,阿拉伯人、希腊人或法国人之间的交往一般比美国人、瑞典人或瑞士人更接近(Sommer,1969),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女人之间的交往比男人更接近(Sussman  &  Rosenfeld,1982)。

还有一个非语言身体信号是抚摸。抚摸普遍被视为友谊的象征,也是性吸引力的象征。但抚摸同时也是支配和控制的体现。比如南希·亨利发现,年长的男人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可以抚摸女人或社会地位较低的年轻人,反过来则不行。(Henley,1977)可见,研究人员如果试图推断有关人员的情感和私人亲密度,就必须注意很多的非语言信号和各种文化的特点,而且还应当关注社会交往发生的过程。

从缺乏沟通到变色龙效应  。人们在交往中因肢体语言不同而彼此留下不能沟通的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尤其如此),这时人们就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不能正确理解。相反,相互交谈的人们如果用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双方就能相应地达到互相理解与和谐。因此,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即求同存异的能力,是相互之间能够很好理解的前提。(Bernieri  et  al,1996;Bernieri  &  Rosenthal,1991)如果不能进行或只能泛泛地进行这种沟通,那么就应当提高沟通能力,因为人们非常喜欢模仿表情和手势。(见例子)

例子

塔尼亚·沙特朗和约翰·巴奇让一个头脑简单的测试对象和一个有意安排的测试对象(实际上是实验主持人的同事)一起做一道题。(Chartrand  &  Bargh,1999)实验主持人的同事的行为有些怪异,他不是抓耳挠腮,就是一只脚来回移动。主持人秘密观察了那个头脑简单的测试对象,结果发现,他最后也做出同样的动作。后来的调查表明,他并没有意识这是在模仿。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沙特朗和巴奇请他们秘密安排的同事,模仿那个头脑简单的测试对象的某些动作。这种模仿对头脑简单的测试对象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他觉得这位同事比其他那些没有模仿自己的人更为友好,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模仿他自己。

假如两个人交往频繁,相识已久,相知甚深,那么,他们可能就有很多共同的手势和其他表达方式;比如,在肢体语言方面会相互模仿。正像变色龙会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变化一样,他们也彼此适应;因此,沙特朗和巴奇将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彼此模仿某些举止、姿态和表情的行为,称为变色龙现象。此外,结婚日久、幸福美满的夫妻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变色龙效应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比如,丈夫正在眉飞色舞地向几个朋友叙述某件事情,描述时的表情和手势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在一旁的妻子很可能会发现,她情不自禁地也会做出这样的表情,尽管没有那么强烈。这是当事人无意识的模仿,因此他们之间的沟通是没有任何意图的。这种模仿意愿很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向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作出高兴、悲伤或吃惊的表情,那么,他很可能会凭记忆模仿这种表情。(Meltzoff  &  Moore,1989)这种模仿可能是体现一种生存反射,(Izard  et  al,1995)因为孩子通过模仿增进同母亲的社会情感联系(见第75页及以下几页),并以这种方式提高自己关心照顾那些无助的生命的意愿。这种早已存在的模仿倾向可能是后来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因为模仿在一般情况下有助于人们进行彼此交流。(Lakin  et  al,2003)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体之间在模仿肢体信号方面的意愿或前提方面的差异,也许是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为“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