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如何帮时间管理系统最优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1  我们可以掌控的是目标选择与时间情境


经过前面五个章节的架构,我们打造了一套金字塔一样的专案管理系统,把事情都一一的安排到这个系统当中,并且创建了一套相对自动化的流程,可以帮助我们把该做的事情,以某种流程的设计自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专注聚焦的去推动真正要做的行动。

已经打造出这样的系统了,还有没有什么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呢?

让我们回到我常常讲的那个时间管理基本观念,我们想做、要做、该做的事情,永远多于我真正可以用来执行的时间。所以任何的时间管理系统都不是把事情摆上去就结束了,最终依然必须要做出我的选择。

事实上,有时候现实的环境是不可控的,会出现多少数量的专案跟任务,我们也很难在工作上自己全权决定,有些意外也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完全控管的。这时候,在一个更进阶的时间管理系统里面,我们应该要做的,其实不是管理那些专案、任务跟行动,而是管理我到底要怎么做选择?

我真正可以掌控的是什么呢?从这张图来看,我真正可以掌控的只有两件事情:

・  第一件事,是我为自己勇敢作出的目标选择。

・  第二件事,是我在各种时间情境下,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无论底下的专案、任务再怎么混乱,再怎么有意外,最终所有的路线归结到我这个执行者身上的时候,我能够做的,就是做出我的目标选择,以及我的时间情境选择。

时间管理的价值其实不是在预排出完美的时间表,而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就是去做这个时间最适合做的事,并且逐步的走在自己的目标上面。”

时间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自我选择系统,接下来这个章节,我要搭配Evernote功能,试试看在这个系统当中,有没有办法帮助我做出这样子的自我选择。



6-2  真正需要的整理是:什么重要?如何行动?


前一段我们提到了,在时间管理系统的最后阶段,真正要做的整理,其实就是两种选择:

・  第一种,选择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  第二种,选择我现在应该如何行动。

所以其实这也回推到我们要怎么整理管理任务,一个最有效的专案管理,不会只是在分类,不会只是结束在排程,而是要能延伸到可以做出上述两种选择。

让我从自己利用Evernote建构的时间管理系统,举两个相对生活化的例子,来跟大家实际示范一下,我如何在这样子的工具上,进行我的重要性选择,以及行动选择。

如何做出有效的目标重要性选择?

我们常常很难判断什么事情重要,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重要”,当作一种进度流程来思考。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有两个专案,一个专案还正在跟客户讨论想法的阶段,另外一个专案产品已经有了完整构想,正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请问,这两个专案哪一个比较重要?应该是那个进入可以制作的专案,是相对重要的目标选择。

如果把事情用进度流程的角度来思考,那么判断重要性,会变成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

那么Evernote中,可以把专案任务纳入这样的进度流程来管理吗?可以的。

让我举个例子,我自己有一套称呼为:“购物欲望清单”的管理方式。首先,我把所有想要买的东西都创建一个一个任务笔记。接着,我利用Evernote的标签功能,设计出三个进度流程标签:

・  第一个进度叫做:想要,表示这个购物任务还在思考产品的优缺点,还在决定我的需求点,还在判断的阶段。

・  第二个进度叫做:需要,已经进入了确认要购买的阶段,只是要等待一个适合购买的时机点。例如我想奖励自己的时候。

・  第三个进度叫做:满足,表示这个任务已经进入了完成阶段,而我需要偶尔检验一下,那个已经购买的东西是否实用?有没有什么心得?下次如何判断比较好?

当我为自己的购物清单做出这样子的流程判断。我发现,就可以很清楚的选择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当我想奖励自己的时候,我就排除那些额外的干扰,直接打开我的“需要标签”,去购买那些我已经判断好,真正值得购买的东西。



另外一方面,放在“想要标签”的那些笔记,我也可以一定程度卸下还没买他们的渴望,偶尔上去检查一下,思考一下上面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我购买。如果最后判断不值得,可以把这个任务笔记删掉。如果最后决定值得,就把想要的标签去掉,换上需要的标签。那么,等到真正要买东西的时候,又可以去购买那些真正判断为重要的东西。

这其实就是用进度思考,来取代重要性思考。

如何让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推进什么任务?

尤其,这些所谓的什么时候,指得不是时间,而是各种情境适合做什么事情。

同样的,我来举一个自己真实的例子,看看我的如何利用Evernote的标签功能,设计出我的选择情境,来帮助我把某个生活中的专案处理得更好。

我在Evernote当中收集了非常多餐厅笔记,这些餐厅笔记收集的目的,是为了跟老婆约会、跟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去享受更多的美食。

这个专案,也利用我前面的系统整体逻辑,已经整理好了专案、任务、行动的层次,接下来,我需要做的是最终的选择判断:什么时候,我要是跟老婆和孩子去吃哪一间餐厅呢?

这时候我在Evernote的标签系统中,创建了下面这样子的标签(只列出一部份来解释):

・  重要日子

・  值得再吃

・  亲子餐厅

・  牛排馆

这样的标签分类,看起来好像没有逻辑,但是对我来说它背后有我自己为他设定的逻辑,那个逻辑就叫做:“我要如何采取行动?”

在做这个标签分类的时候,我的思考点不是餐厅本身的属性,而是我在思考,我想要在什么情境采取什么行动?

・  等我和老婆重要纪念日的时候,可以去吃哪些有纪念意义的餐厅?

・  和朋友聚餐的时候,可以推荐他们什么好吃的餐厅?

・  等我要带小朋友周末出游的时候,可吃什么美食?




・  我和老婆都非常喜欢吃牛排,还有哪些牛排餐厅是我们没有挑战过的,下次我想挑战的时候可以去尝鲜?

我是先思考清楚上述我想要去做的行动逻辑,然后用这样的行动逻辑去设计我的分类标签。

这样的标签,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分类,而是可以透过标签来指引我应该如何行动。



6-3  情境标签一:创建工作流程优先权重与进度


有时候当我们排出像是这样的时间表:“明天早上10点要写文章,早上11点写企划,下午2点跑报表,下午4点制作简报”,但是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永远无法照着计划执行,这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时间,本来就是充满了变动。原本以为早上10点可以写文章,但是如果客户一通电话过来,写文章的想法与心情就全部泡汤。而当一个时间点有了变动,后面的时间计划就要跟着变动。于是就变成永远无法按照时间表执行,甚至最后因为一团混乱,什么计划都没执行。

老实说,除了那些约好了不会变动,一定要在某个时间与地点执行的“会议”、“约会”,例如早上  11  点要去会议室开会,或是买了下午  4  点的电影票,要不然其他任务,都不适合用时间表来安排。

最好的行动,是根据情境来行动

归结原因,排了计划变成只是打击自己,排了计划只是制造混乱,是因为时间背后的情境变来变去,本来排好的时间到了,可能情境不是我们所预想的,于是在不适合的情况下就不想做事、无法做事,或是做了事也是效率低。

那要怎么解决呢?解决办法就是:不要让自己根据“时间”来做事,而是根据“情境”来做事。

让自己在适合的情境,优先去做适合的事情,这样动力最高,效率也最高。

有了前面两篇文章的基础之后,我们知道在Evernote建构的这个子弹任务管理系统中,如果我们想要做出有效的重要目标选择,以及有效的行动情境选择,我们可以善用Evernote“标签”的功能。

我们可以利用Evernote标签,为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情境

案例:我如何设计专案选择的情境标签?

首先,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设计出目标选择的进度标签,帮助我们很快的过滤出那些每天都应该要看到的目标在哪里。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具体做法,你可以参考我的设计概念,修改成你需要的目标管理情境标签。

以我的工作型态来说,我的专案有三个主要的进度,我分别为这三个进度设计出了:重要、追踪、计划三个标签。

重要标签,那些最近几个月截止日就要到的专案,或是我判断为目前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人生专案,我就把他的专案笔记,加上重要这个标签。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每天只要打开重要标签,里面出现的专案,就是我真正应该关注的专案。换句话说,我只要能够掌握重要标签里面的笔记,我的工作进度也大概就八九不离十。



为什么我的重要标签里面的笔记,可以只有20几则呢?这就要归功于前面的整理系统,让我不需要把那些零散的任务笔记也加上重要标签,唯一会被我加上重要标签的,一定是某个专案的“专案管理主目录笔记”。

以少驭多,在少数专案中,又把真正重要的,加上标签来判别。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快的聚焦在有效的目标管理上。

计划标签,另外还有个进度是计划,有很多专案八字还没一撇,是构思阶段。有些专案,还正在准备中,还没排出真正的专案进度时程。我就加上计划的标签。

这些专案也需要偶尔推动一下进度,但是他们还在计划中,我不需要每天都关注他们,也不需要花上最大的精力,那么就把这些专案加上计划的标签,提醒我偶尔关注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多推进一些准备的进度。

追踪标签,有些事情已经完成了,但是偶尔也要追踪一下他后续延伸的效益、成果,这是我工作上需要管理的一种流程,我就把这些任务笔记和专案笔记,加上追踪的标签。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特定的时间指定我去回顾,而是我自己觉得隔一段时间需要回顾一下,那么这个追踪的标签,会提醒我隔一段时间,或许几个礼拜、或许一两个月,就看一下追踪标签里面的东西,看看有没有任务需要再次关照提醒一下。

案例:我如何设计写作专案的情境标签?

再举个例子,部落格写作是我十多年来一直维持的个人目标,我为这样的写作专案,设计了三种情境标签,这三个标签分别是:测试、思考、撰写。

我在Evernote系统中,收集了非常多想写的文章题材,每一则文章笔记,都是一个独立的写作任务,但是这些写作任务其实有一些情境、进度的差别。

什么是测试标签?其中有些写作任务,包含一个我很想测试看看的工具,或者很想测试看看的方法,但是要测试就必须要有可以测试的时间与情境。



什么是思考标签?有些写作任务,是我正在构思的某个方法论难题,或是正在构思的某种工作问题解法,这些任务需要的是在适合思考的情境,去想出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

什么是撰写标签?然后其中有少数的写作任务,可能已经测试出我想要的某些功能,我可能也把大致上的方法流程思考通顺,这时候这些写作任务,其实进入了最后撰写完成的阶段。

我就把上述三种目标选择的情境,设计成测试、思考、撰写三个标签。相应的写作任务,就加上适合她的标签,帮助作出很有效的判断。

当我在通勤、搭捷运的时候,适合单纯动脑思考,这时我就打开思考的标签,看看有没有哪些写作任务正适合现在拿出来思考一下,例如我卡关的某个问题点。

当我在咖啡馆有一个使用电脑的空档,正好适合做一些比较需要操作的测试,那我就可以打开测试的标签,把那些很想要测试看看的工具、方法的任务笔记拿出来,利用这个情境赶快测试一下。

等我来到了每天撰写文章的时间,我想知道有哪些文章可以在今天完成。这时候,我就打开撰写的标签,他会告诉我,哪些文章接近完成了?我可以利用今天的时间、现在这个情境,一鼓作气把这个任务完成,为每一天创造更多真正完成的成果。



6-4  情境标签二:设计你的空档时间与行动情境


你没办法计划空档时间,但可以设计他!

对生活不满意,感觉时间无法自己掌控,想要实现的计划没有进展,工作、家庭与个人时间混乱与迷茫,却常常在假日、夜晚让时间不知不觉流逝而懊悔。

如果有上述的问题,或许可以试试看这样的解决办法:

・  时间无法百分之百掌控,那么可以掌控几种基本情境。

・  对生活不满意,那么尝试把目标选择,放入专案流程中。

・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所以更应该事先设定好利用方式。

时间或许每天都会有一些意外、变动,例如我可能今天九点才吃早餐,但平常七点就会用餐。但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每天吃早餐”则是一个相对稳定,并且可以由我掌控的情境。

我们或许无法排出精细而不变动的时间表,但可以规划好基本的生活与工作流程。

而对生活、工作感到不满意或迷茫,可能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把真正的目标放入这些空档流程中,不是放不进去,而是没有尝试将它们放入。

于是,当各种可以利用的情境出现时,我们可能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优先做什么,于是就在一些次要、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把时间打发掉了。

要实现计划,尤其是个人想追求的计划,其实就是让这样的计划,真正落实在我们每一天的空档时间利用中。

而规划方法在于三个重点:

・  掌控好自己生活、工作的基本流程与情境。

・  把目标放入这样的流程与情境中。

・  为必定出现的流程与情境,规划好利用方式。

我就是从这样的概念出发,在Evernote的时间管理系统中,利用“标签”设计出可以利用的情境空档。

第一步,列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清单:

不使用  24  小时的时间,而是改成真实出现的各种情境。

例如我仔细评估后,自己日常生活大概可以归纳出下面这些情境:

・  早起时刻(通常只有我一个人)

・  早餐时间(通常是和老婆两人约会)

・  工作(正常上班时间)

・  午休(中午用餐与自己可运用时间)

・  通勤(搭车又可自己利用的时间)

・  晚餐(回家与老婆孩子用餐时刻)

・  家人(陪伴家人时刻)

・  睡前(孩子睡着后的部分时间)

这些情境出现的时间,可能每天都有变动,也可能偶尔某一天会少掉某个情境,但大致上来说,这些都是日常循环出现的稳固情境,甚至他们出现的顺序也有规律。

你的情境,当然会跟我不一样。

但你可以利用上述思考方法,来找出自己的情境流程表。

第二步,把空档情境结合目标,设计出情境标签:

透过了这样的规划与思考,我也归纳出自己生活中常常可以利用的一些空档情境。

接着,把它跟我的长期目标结合在一起,我为自己设计出一些专用情境标签,也提供给大家参考。

“个人空闲”情境,把我想在一个人空档出现时做的任务放入,可能是玩一个游戏。这样当这种情境出现时,立刻打开这个情境分类下的任务,就知道可以优先执行什么。

“两人时间”情境,把我想和老婆一起看的电影、一起讨论的话题放入,当出现这样的情境时,就优先执行这样的任务。

“想和孩子一起做”情境,把想要带孩子一起去的餐厅、游乐园,或是想跟孩子一起读的书,或是想跟孩子一起练习的事情,放入这个任务情境,当出现适合情境时,就优先执行这样的事情。

我们很难为上述任务安排好明确的时间,但或许可以安排好情境,这样时候对了,就可以去做对的事。



6-5  利用Evernote创建任务的“自动透视”


当我们创建了前述的情境标签系统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善用Evernote的“搜寻”功能,快速呼叫出某类情境下,我们可以执行的相关任务。

可以把“透视”理解为检视工作的“不同视野”。而自动透视,就是可以自动地帮我们切换需要的不同工作视野。

利用“透视”,我可以:

・  直接筛选出今天在办公室可以执行的下一步行动。

・  还是筛选出休闲时可以做的事。

・  也可以筛选出我可以立即进行的写作任务。

聚焦在某个情境、某个需求下我所需要的任务,而其他任务先暂时隐藏起来。这就是不同的工作视野,也就是透视。

这也是一种专注、深度工作的有效方法。

而在我个人惯用的时间管理工具:Evernote中,可以自订出属于自己的“透视”效果。

我在办公室时,应该优先执行的任务

在Evernote中,我在公司里需要执行的任务笔记,都统一放在“01工作任务”这个记事本中,其中某些特别重要的任务笔记,我则设定了“!01重要”、“!02追踪”、“!04计划”等标签,来标注不同层级、不同流程。

所以我只要利用下面这个搜寻语法:

notebook:01工作任务  any:  tag:!01重要  tag:!02追踪  tag:!04计划

就能找到在工作任务记事本中,正进入重要、追踪、或计划(其中之一)等工作流程的那几则笔记。而其他次要或参考资料的笔记,就会被过滤掉,不成为干扰。

我把这个搜寻语法储存下来,命名为:“办公室优先任务”,放入Evernote的捷径工作列。

这样一来,每天进入办公室,打开这个“透视”,就不怕漏掉进度上的关键工作。



在适合思考的情境,快速聚焦可以使用的写作素材

我也在Evernote中储存了大量写作的素材,同时有许多篇正在进行中的文章大纲、测试、构思,以及撰写到一半的内容,每一篇文章笔记,我也会用[思考]、[测试]、[学习]、[撰写]等标签来标注他们不同的流程。

所以我就使用了下面这个搜寻语法,将这个搜寻语法储存下来,命名为“写作优先任务”:

any:  tag:!思考  tag:!测试  tag:!撰写  tag:!学习

意思是所有正在思考中,或是正在测试中,或正在撰写中,或正在学习中的文章题材,都一次找出来让我选择。而其他还没有进入流程的文章笔记与素材,就先过滤掉,不构成干扰。

当我遇上空档,准备推进某篇文章进度时,当下想要找一篇最想写的文章,我就会利用这个“写作优先任务”的透视,直接聚焦在我可以推进的文章进度上。

当进入休息情境,可以执行哪些任务?

我除了研究工作效率的提升外,也很注重自己休息时间的品质提升,注意生活习惯、保护家人时间,也珍惜自己真正的休息时间。

所以我为自己的各种休息情境安排了各种任务,可能是陪伴孩子的任务,可能是和老婆的休闲娱乐,可能是我自己喜爱的游戏,或是我想练习的食谱,我想看的书。

于是我设计了下面这样的搜寻语法,将其储存为“休息任务”:

any:  tag:!想和孩子一起做  tag:$02需要  tag:!两人时间  tag:!空闲  tag:!练习食谱

当我可以运用的休息时间出现,我就打开这个透视,挑选一个最适合当下,最符合当时心情的任务,将其执行。

Evernote有强大的搜寻功能,各式各样的搜寻语法。善加利用,其实就是创建起自己的透视视野,可以快速筛选出需要的特殊笔记,来满足自己当下的专注工作需求。



6-6  收集箱与记事本,如何应用在任务管理?


前面在整理时,我都是利用“标签”,来进行Evernote子弹任务系统中的专案、情境分类。

那么,Evernote中的“记事本”分类要用来干嘛呢?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记事本最好的用法不是用来分类,而是用来管理。

分类和管理是不同的,“分类”是说我们帮任务与资料找一个存放位置,方便以后找到。“管理”却是我们创建一个可以顺畅工作的流程,一个高效率的作业情境。

这篇文章,就要跟大家揭开我目前完整的Evernote记事本管理架构,我个人可以说只用了“八本记事本”,来管理所有的个人笔记。其他多出来的分类记事本,则是为了跟工作同事和家人朋友共享,而不得不区分出来的(因为共享记事本的基础是要先分类出一个记事本)。

先来看看我的完整记事本架构。



你可以先看到我把记事本归类为三大堆叠:

・  行动现在:执行中与准备执行的任务笔记

・  准备未来:资料库,未来会用到的参考知识

・  封存过去:执行完成的任务笔记

然后我个人主要的记事本其实就是  8  个,依序放在上面三大堆叠中:

・  00收集箱:刚收集到的新任务还不知道放到哪个流程好,或还没读而想要稍后阅读的资料,都先放在收集箱,还有我的“每月子弹笔记任务清单”也放在收集箱。

・  01工作任务:所有执行中与准备执行的工作任务笔记,例如某几本新书专案的所有任务,办公室行政流程上的个别任务,准备公司开会的笔记等。

・  02生活任务:所有执行中与准备执行的生活任务笔记,例如我的冲泡咖啡研究,我的旅行计划,我的运动健身计划,我想吃的餐厅我想去的景点等。

・  03部落格任务:所有执行中与准备执行的部落格任务,包含所有待写的文章主题,所有讲座课程的规划。

・  04第二大脑:所有工作上或生活中的参考性资料都放在这里,包含某本书需要的参考资料(而非任务),所有灵感与心情记录笔记,所有读书与电影心得,所有部落格完成后的文章草稿大纲也放在这里。也就是所有跟未来“刺激灵感”和“链接知识”有关的资料都放在第二大脑。

・  05重要的放弃:所有必须停止或失败的重要专案笔记,放在这里。

・  06工作封存:所有在“01工作任务”完成的笔记移到这里。

・  07生活封存:所有在“02生活任务”完成的笔记移到这里。

至于你看到图中的其他记事本,都是“我和他人合作共享”的记事本,例如一起进行某本新书专案,一起规划旅行。Evernote是小型合作非常便利的任务与资料共享工具,但为了共享合作,只好分出记事本。

要不然,我自己的记事本就是上面这8个!用最少的记事本就能完成高效率“管理”。

同样用“行动情境”来设计记事本

我们先把观念转过来,Evernote是很好的专案管理与人生管理工具,所以不要一直执着在“分类”,我一直追求的都不是所谓的最佳分类法,而是“最佳管理法”。

东西有没有放在整齐的位置不重要,资料有没有严谨的分类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我的整理有没有办法“引导我去行动”,指引我提升工作与人生的方向?创建未来的顺畅行动流程?

所以我的那8个记事本是如何思考的呢?其实就是根据我的工作与人生的“行动情境”来创建!

我的情境无非就是要在办公室上班,要照顾家庭生活,要推动我个人的梦想(部落格),既然如此,其实我只需要三种记事本:“工作,生活与部落格”,当我到办公时只要打开“工作任务”记事本就能完成所有工作。当我回到家里或周末时专心打开“生活任务”记事本来完成任务。当我每天早起后就是打开“部落格任务”来写一篇文章或准备讲座,这样是不是更专注?

只是说任务会分成未完成与已经完成,所以当“工作任务”里的任务完成了,就把笔记移动到“工作封存”记事本即可,于是有了对应的封存记事本。

至于“第二大脑”与“重要的放弃”,那是因为会有很多参考性资料,非任务的零散想法与心得,这时候需要一个“第二大脑”帮忙储存,以后才能从中激发灵感。

而“重要的放弃”是因为人生中一定有些现在怎样都无法完成的事情,那就先放到未来,有一天准备好了再来完成。

行动情境最精确,是待办清单,也是专案管理流程

你可能会问,难道不用根据每个专案来分类记事本吗?全部混在一个“工作任务”记事本好吗?当然不用,因为专案的部分,我们已经利用“标签”做好分类,而标签更适合来分类需要弹性的专案。

而记事本以“行动情境”来做,最概括,但其实也是“最精确”的区分。可以让任务、专案笔记,很容易地摆入某个明确的记事本中。

因为我的每一天,一定是可以很好的切割成工作、生活与部落格三大情境,因为我就是会出现在三个不同的地方。那么,其实只要知道我在某个地方或时段,该做什么事情就好,例如到办公室,只要打开“工作任务”记事本,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

这样是不是更精确?绝对不会有不知道笔记应该放到哪个记事本的情况,因为我们自己可以决定,也应该自己决定:“我要在哪种情境完成这则笔记任务?”

是要在办公室完成?书房写部落格?还是未来的参考资料?就放入相应的情境记事本。

这时候情境记事本其实就是我们的“锦囊”,进入该工作情境时打开这个锦囊,里面就是准备执行的“待办清单”,我只要专注完成它们即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