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微反应的分析步骤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第一章中,我们知道,如果试图通过微反应来准确分析别人的心思,一定不能把电视剧或者互联网中总结的标准简单地拿来套用,而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小故事讲一讲,在使用“微反应”分析时,要进行的四个必要步骤。有了这些必备的起始步骤,才能在捕捉和分析那些出现在脸上、身体上的应激反应的含义时,更加准确。

严格地说,微反应分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情境分析。

第二步:人物分析。

第三步:设计问题。

第四步: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过“微表情+微反应”等非语言反应线索来辨别真假。这一步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闪闪发光的叶片,而前三步则像是树根和树干。



一、情境很重要


微反应在专业应用中,常用来挖掘当事人不想直接说出来的信息,所以当动用微反应进行心理分析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事情比较严肃。在严肃的事情中,当事人总会使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会掩盖事实,甚至捏造事实。那么在动手分析他人之前,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1.抓住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们试着用一个职场常见的小状况来说明一下,分析事件情境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小马是中美合资公司的重要中层管理人员,手里掌握着一个重要的项目,掌握着一大批客户的资料以及公司的商务数据,但因为在三个月前的一次升职中,没有得到美方老板和董事会的认同,所以没能晋升到理想的职位,留在原职不动。

更可气的是,另外一个行事风格迥异的竞争对手却得到了小马梦寐以求的职位。

以上情况,公司里的人基本都心知肚明,这是重要的背景事件。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小马的工作态度逐渐地出现了一些改变,不再疯狂地加班,不再领着自己的团队开会讨论,而是经常去酒吧(此前很少去),经常在上班时间不及时接手机。晚些接手机的时候,都是推说当时正在客户那边谈事情不方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小马所领导的部门,此前一路稳健攀升的业绩在此后三个月不仅停滞不前,而且迅速下滑。

从这些迹象来看,小马是公司的一颗定时炸弹,存在很大风险。此时,老板需要确认小马是否会选择离职,甚至投靠另外一家同业公司,那么,老板就可以在谈话的过程中借助微反应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谈话,谈什么是核心。要想评估小马身上的忠诚度和跳槽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问对问题是关键。

如果不是这样的过往前情,换一个故事背景,比如小马一直发展顺利,业绩攀升,因而被老板怀疑有同业公司挖墙脚,那么这两种情况下需要提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差异,小马回答问题时的微反应所暗含的意思也会有很大差异。



2.理清利害关系


升职未成这件事让小马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换得应有的回报,尤其是竞争对手获得了他期望已久的职位后,小马的工作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按照利害得失来盘算一下的话,小马升职是他的诉求,也就是利益取向,那么没有得到这个结果,则是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另一方面,竞争对手获得了这个职位,对于小马来说则属于损失——(老板和同事的)认可度受损,未来进一步升职的可能收益受损。分析完小马的利益诉求和利害得失,再行判定小马本人可能处于什么心态,就会准确些,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所作出的决策,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当然,不是说因为没获益、有损失,就一定代表小马会离职或者背叛公司。他是否作出这个决策,还会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因为他也许还有其他的利益诉求。

情境分析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数据,分析清楚事件当事人关心的利害得失。由于人人都回避不开“趋利避害”的大原则,所以不论当事人作什么决策,其实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或者逃避可能的损失。根据这一原则进化而来的生存准则,是分析当事人行为的重要逻辑基线,非常重要。

当然,事是人做的,人又绝不止小马一个,所以还应该考虑更复杂的因素——利益集团。

比如说,在公司里面,和小马站在一个利益集团里的人(如铁血手下),如果小马跳槽,也许他们会一起走。那么这些人近期的言行就值得注意了。

反之,公司里和小马站在利益对立面的人,比如竞争对手及其团队,是否在得势之后有些什么异常举动,如果他们变得得意扬扬且有明显的排挤行为,那么小马的决策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些因素也应当考虑进去。

另外,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存在潜伏在幕后的黑手?比如,是否有可能有一家新公司,他们的老板正在召唤小马?没准儿,对小马最终决策起到最大影响作用的人是他的老婆?

最后,还可以了解一下,小马会在这个时候最在乎谁的感受?是自己,还是老婆、孩子、家人?还是一直以来很关照自己的老板?

总之,收集的信息越多,就对作出准确的利害逻辑基线分析越有帮助,而这些小马关心的因素,也是谈话中很好的问题素材,因为这些因素都能有效地让小马受到刺激。这样一来,分析小马在谈话过程中所作出的种种回答和微反应,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其心理动因,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3.“物证”是基石


要收集的信息,不光是上面所说的这种“软”信息,还包括物证,比如:一张小马和新公司老板一起吃饭、谈笑风生的照片,那么这件“物证”包含的信息就显得有力很多。这样的物证不一定要偷拍才能取得,登录微博、社交网站等公开平台你就会寻获些蛛丝马迹。

当然,仅凭一张照片就断定小马已经“叛变”,还是过于武断。但有这样一张照片,至少可以证明他们已经会面交谈过了。这个信息如果在测试谈话中被小马否认,则说明小马一定隐藏了什么重要事情,那么对他的所有说辞,就都必须提高警惕。



4.利害关系走向分析


最后,在所有基础信息都很清晰的状况下,大家可以参考一条很简单又很重要的准则:任何决策的作出,都会遵守趋利避害的原则。因此,在当下的时间点,如果能梳理出当事人在作出决策后(说谎或者不说谎),整件事情的利害走向,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准确地预估当事人可能会作出的决策。

决策(1):此时此刻,如果小马说谎(说“我不会跳槽”,但实际准备跳槽)。

这时候,如果老板并不相信小马的表白,决定为他的跳槽作出种种准备,那么公司一定会着手做这些事:资料保密,对他行为进行限制(比如让小马答应禁止同业就业的协议等),对其管理团队的人员进行安抚等。这样一来,就减少了他带走公司资源作为自身资本的可能性,也使小马彻底失去继续留在公司的可能。

另一种可能,如果老板相信小马的叙述,确认他没有在准备跳槽,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小马就是既得利益者。

那么,在这个利害走向分析中,小马会选择说谎吗?

决策(2):如果小马没说谎(也就是他心口一致,真的没有准备跳槽)。也许小马此前的各种糟糕表现,仅仅是因为心情原因,甚至是家庭原因(家人生病等),在这些辅助信息可知的情况下,重复一次上面利害得失分析。

如果老板并不相信小马的叙述——认为他就是在准备跳槽,那么公司会作出各方面准备……而无辜的小马完全没有继续在公司中生存的可能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家,所以会遭到双重打击。

这时候,如果老板相信小马的叙述,确认他没有在准备跳槽,那么后面就会详细询问异常表现的原因,并在了解事情后作好思想工作,让他能够从容应对困难。而小马本身又是有能力的员工,必然会在困难过后,尽自己的努力来报答公司和老板的恩情。

那么,在这个利害走向分析中,小马会选择说谎吗?

大量的事实和背景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的发展和当事人的表现作出正确和全面的评估预测。但是,就算整理清楚了事实,也不能仅凭这些事实和逻辑直接推断小马是否会跳槽。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模式。如果小马此前是一个有多次跳槽“前科”的人,那么警戒级别当然要提高一些;但如果小马本身是一个忠厚老实有担当的人,那么他的行为举止改变就很有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了解了事情经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再用心做一件事——了解当事人的行为模式。他是什么样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因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问题,会作出不同的决策。



二、人物经历分析


1.个人历程回顾(第一种情况)


如果小马的成长经历是这样的……

自幼丧母,跟父亲长大。



请各位思考一下,这样的小马,在遇到目前的境遇时,有没有可能选择跳槽?在被老板问及这个与核心利益相关的问题时,有没有可能说谎?



2.个人历程回顾(第二种情况)


如果小马的成长经历是这样的……

自幼家庭温暖幸福,受到良好的教育……



请各位思考一下,这样的小马,在遇到目前的境遇时,有没有可能选择跳槽?在被老板问及这个与核心利益相关的问题时,有没有可能说谎?

可以看得出,经历上面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相同的情境中,当事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事情可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从父母身上学到的社会交往规范和行为模式就会不同,再加上各种复杂经历的影响,不同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会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过往的经历进行系统化分析,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预估当事人的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设计好问题


估计前面的情境分析、人物分析,已经把你搞晕,现在不要倒下,坚持住!

因为,下面才开始正式的交锋。

要通过应激微反应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说谎,先要设计好问题,也就是“刺激源”。当一个好问题问出之后,通常真相也随之而来。

好的刺激方案应该由一套相辅相成的问题交织而成,这套题目大致上可以包括四类问题:无关无压、无关有压、有关无压和有关有压。

与被测试的问题(比如跳槽)没有直接关系、不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就是无关问题。比如“天气怎么样?”这样的随口即可回答的问题,就是无压问题;相反,需要动脑子思考的问题,比如计算或者逻辑推导等,就是有压问题。无关问题一般用于确定当事人的微反应基线。



1.基线的确立


基线,就是当事人在正常状态下的反应习惯。这里所说的正常状态,是指完全没有压力时的反应习惯,比如轻松聊天的时候,畅所欲言的时候,回忆和表述客观事实的时候,开怀大笑、失声痛哭以及怒不可遏的时候,面孔、身体所具备的微反应特征。

要使用“微反应”识人必须设法确立基线,因为当事人在有利害取舍时可能会出现与基线不同的异常反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确立基线的问题可以贯穿谈话的始终,而不仅是放在一开始。

那么怎么确定基线呢?

基线是一个人正常状态,也就是“不装”的状态。所以,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都可以作为确定基线的方法。当然,在有目的的交谈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是问问题。

问题一:符号性内容回忆的基线测试题目

说假话通常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场瞎编的,通常是虚假情景的构造和描述,说谎的人脑袋里想的大部分是图像性的情境(人、物、故事);另一种是提前准备好的,虽然也是虚假情景,但含有大量精心推敲出来、符合逻辑的“台词”。背台词,就像我们小时候背课文一样,主要调动了大脑对于文字的记忆功能。所以,确定被测试人对符号性内容回忆的基线反应,能准确判断他是否在“背台词”。

问题二:非纪实性信息回忆的基线测试题目

人说谎,可以分成掩藏信息和编造信息。掩藏信息是不说实情,而编造信息则是说一些假的信息来代替实际情况。真实信息的表述基于回忆,而编造信息则是在回忆真实信息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假“台词”,或者临场瞎编其他说辞。

因此,要判断表述的真假,关键是搞清楚当事人是不是在回忆事实。通过测试来确定回忆事实的基线反应,就可以在当事人背台词或者瞎编的时候,准确地找到破绽了。

和思维活动同步发生的反应里,眼睛的运动习惯是最常见也最容易捕捉的。

特别注意:每个人在回忆和思考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眼动习惯,千万不要乱用“向左看是回忆,向右看是编造”这样的伪规则。要想了解当事人的个性化习惯,用这些基线问题来考量才是王道。

问题三:回忆和思考的基线测试题目

这些大家熟知的客观问题,需要进行回忆和思考,是绝佳的基线测试类题目。

问题四:关于假设性、编造性回忆情节的基线测试题目


假设性信息表述的反应基线,属于典型的无关有压问题,很容易和当事人说谎(捏造型)时候的伴生反应相似或者相同。也就是说,一旦当事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上述假设性信息表述的微反应,那么很可能是在开动大脑——编台词。



2.确定各种情绪的基线测试题目


除了这些基本的回忆、思考、表述基线测试之外,还应该进行情绪测试,掌握当事人出现各种情绪之后的习惯反应,比如表情和肢体动作。不过,真的测试的时候,很难让当事人出现图中愤怒的情绪,姑且尽力为之。



(1)惊讶类情绪测试题


惊讶源自于意外刺激,所以用当事人感到意外的问题来提问,会使对方产生惊讶类的微反应。这时,当事人心里可能在说:

“不可能吧?”

“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知道?”

“啊?”

双眉上扬,眼睛睁大,嘴巴轻微张开,是惊讶的经典表情,另外肢体的扩展也是当事人觉得意外时的一种习惯反应。



(2)厌恶类情绪测试题


厌恶源自于否定,看不惯、看不上、不喜欢,都可能引起当事人的厌恶类微反应。这时,当事人心里很有可能在说:

“滚!”

“离我远点!”

“恶心!”

“切!什么玩意儿!”

当刺激源力度进一步加大后,当事人很有可能会将厌恶情绪提升为愤怒情绪,因为这个新的刺激对他关心的事产生了威胁。

皱眉+眼睑闭合+撇嘴,是典型的厌恶表情,说明当事人的心情——否定+排斥。

皱眉、瞪眼、咬牙切齿,是愤怒的经典表情,扩张的身体形态也是准备战斗的经典反应。

愤怒源自于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名誉、地位、关系、亲人、朋友、被认可度等等。反之,使用对当事人关心的利益能够产生威胁的刺激源,可以激起斗争的情绪,也就是愤怒。愤怒的外在表现,就是进攻,包括主动攻击和被动反击。



(3)恐惧类情绪测试题


恐惧源自于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且经过自己的评估(不管是理智评估还是直觉评估),都觉得自己搞不定了,无法打败对方。这时,当事人心里会默念:

“完了,这下完了!”

“悬!”

“坏了,这可怎么办?”

“千万不能让他知道。”

“坚持住,不松口……能坚持住吗?”

如果刺激源的压力过大,当事人觉得自己对即将来临的负面结果无能为力,就会产生恐惧情绪。绝望的眉毛和眼睛,收缩的防御性身体姿态,都是恐惧的经典反应。

注:LAYOFF  TEAM,意为解雇团队



(4)悲伤类情绪测试题


悲伤源自于负面的结果已经发生,当事人没有能力挽回。在这个时候,因为利益已经受损,所以会暂时提不起精神来。当事人心理受损,很有可能是没有台词,如果有的话,就是下面的这句:

“怎么会这样啊?呜呜呜呜……”

面对无力挽回的损失,悲伤的情绪就会应运而生。除了流泪之外,眉头的上扬和闭合的眼睑,以及浑身无力的状态,都是悲伤的经典反应。



(5)愉悦类情绪测试题


愉悦源自于收获,不论是财物的收获,还是名誉的收获,或是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都会引发愉悦的情绪。所收获的利益等于自己之前的预期,就是满意;所收获的利益大于自己之前的预期,且付出的成本又不高,就是得意;所收获的利益远超自己的预期,就会是愉悦。因此,恭维奉承、表示认同,以及给予积极刺激,都会使对方感到愉悦。

收到的刺激源信息如果能引发满足感,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就会引发愉悦情绪,而愉悦情绪最典型的反应就是笑。

总结:通过这样一些题目,可以对当事人的六种主干情绪进行测试激发,从而掌握当事人的表情形态和身体动作反应特征。



3.提问题目的类型


一套完整的微反应测试题目包括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类型分别是:



(1)无关无压问题


无关无压问题是指与被测试的核心事件(如跳没跳槽)没有直接关系,也不需要当事人费力思考的题目,在前面基线测试部分已经介绍过了。比如:

吃饭了吗?

昨天天气怎么样?



(2)无关有压问题


如果你需要看看他大脑飞速运转的样子,不妨给他出点复杂的题目。比如:走迷宫,或者做算术题(做一个特别复杂的题目)。这类与需要测试的核心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需要当事人动脑筋的题目,就是无关有压问题。无关有压问题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计算、背诵、逻辑推导、归纳总结、情境假设、感受描述等等。比如:

你昨天吃的什么?

要是去旅行,你会随身携带些什么东西?

最喜欢哪个球队?为什么?



(3)有关无压问题


有关无压问题是指与需要测试的核心事件有间接关系,在时间、地点、人物、物品、利害等方面与核心事件相关,但并不会让当事人为难的问题。由于不会造成当事人的压力,因此当事人回答起来也比较自如,不需要过多思考或者犹豫取舍。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打擦边球”。比如:测试小马是否想跳槽,就可以这样问:

最近一单是什么时候签的?

知不知道近三个月来,你的业绩已经下滑50%了?

隔壁公司的赵总你认识吗?

昨天晚上在哪里?为什么不接我的电话?



(4)有关有压问题


有关有压问题是指直接和当事人利害相关的问题,也是当事人最容易说谎并产生各种微反应的问题。
有关有压问题通常是用多个核心关键问题来问询对方,并观察对方回答时候的反应。但是,大多数人都很聪明,当你连续问两个题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你想要问什么或者你心里在想什么了。需要注意的是,连续使用有关有压问题提问是效率非常低的方式,不仅让对方逐渐增强心理防御,而且会破坏正常的交流,所以通常不要使用连贯的有关有压问题提问,除非是到了让当事人防御心理崩溃进行最后一击的关键时刻。比如:

你吃的饭花了多少钱?

听说你昨晚和赵总在一起吃过饭?聊了些什么?

你听说公司上周辞退的大刘,一共拿走了5万元的赔偿金吗?

隔壁公司里的那个职位好像是专门为你设定的啊!

是不是对公司有不满?有没有打算跳槽?

总结:按照上述原则,就需要我们把四类题目穿插在整套测试方案之中,使题目和题目之间的逻辑连贯性不要太强,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微反应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想法。



4.测试题目问话的方式


会不会被前面题目类型的复杂理论吓到?好像很复杂的样子哦。对的,问对好的问题确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老板是怎么询问前面那个可能跳槽的家伙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来体会一下这种微妙的提问方式。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小马的回答潜台词是:我对公司没有意见,之前的人事安排我也不会在意,虽然曾经希望被任命更高的职位,但现在这个结果不会影响我对公司的感情。

从表情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是笑容,则其逻辑稍有矛盾。老板的提问并不具备让人产生愉悦的刺激源信息,而是近似于严肃的质问。在这样的刺激源下,笑容的产生只能解读为表演性质的示好,表示自己没有因不公平待遇而产生坏心情。

从身体姿态的角度来分析,双手垂于两侧,躯干略微前弓,属于仰视反应中的低弱姿态,表示顺从,符合根据笑容表情解读出来的“示好”心态。

如果谦恭和顺从表现得没有过于夸张的迹象,那么整个反馈(包括语言、表情和体态)的逻辑是通顺一致的,说明小马对老板的提问心怀忌惮,没有厌恶甚至愤怒的抵抗情绪。

当然,上述分析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假设条件基础上,即可以确定外在表现的真实程度,而过滤掉了可能存在的虚伪表演。如果疑似有表演成分在,那么分析起来就需要更复杂一些。

注意看小马的两个反应,轻微撇嘴和视线偏转。撇嘴表示否定,视线偏转属于逃离反应中的视觉逃离,说明小马认为面对的刺激源是负面的。两个否定的微反应,可以理解为对于“没聘上高级经理”的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对“表示惋惜”的否定。但不论是哪种,都说明对此事心怀不满。

请注意小马没有说话。其反应是经典的惊讶,表情方面:扬眉+提升上眼睑=眼睛睁大;身体方面:瞬间停止所有动作,呆住片刻。

1.脸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反应,都指向了同一个情绪——惊讶,而惊讶情绪的本质是对刺激感到意外。

2.是什么让小马感到意外呢?老板所说的前半句话(美国人说了算),应该是公司内部的共识,不应该是意外信息。所以,可以把这种惊讶表现解读为“没想到经理会直白地表达对竞争者的认可”。

3.那么,再深挖一下,没想到经理认可竞争对手,这一点能说明什么?可以确定的是,小马并没觉得竞争者比自己优秀,对落选的结果是不认同的。

请看小马的反应:皱眉,视线明显转移,撇嘴,手背后拘束。

哪,图里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说谎了,因为此刻有两个矛盾:

1.前面两道题中解读出来的信息,能够说明小马对聘任的事情心存不满,但此刻却说“没关系”,这是第一个矛盾。

2.同时,表情中的皱眉、视线转移和撇嘴,都表示否定;双手的体后拘束则可以解读为抗争(承受)的心态,也是对刺激源的否定,属于厌恶。因此,通过当事人此刻的微反应解读出来的信息,和他自己表述的语言也是矛盾的。

因此,可以将这一综合反应理解为: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没有被任命是不公平的。

小马这时的反应是轻蔑表情和双拳紧握(不再体后拘束)。

根据前面几道题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次是有效刺激,并不是“你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而是“两个人都好”。轻蔑的表情表达了自上而下的否定,小马的潜台词是“他算什么玩意儿啊”。但是,从双手的握拳动作来看,其实小马对这句话的真实情绪是愤怒,因为握拳表示已经准备战斗了,愤怒是战斗的情绪动力。之所以脸上呈现出的是很轻微的蔑视。因为受社交礼仪规范约束,在这种情境下,不适合面露狰狞,要不然显得自己太没涵养了。其实,小马此时的真实想法是:自己才更好。

小马没说话,此时的反应是惊讶表情和冻结反应。

前面我们分析过惊讶表情和冻结反应的意思,所以这一套反应再次出现后,说明小马完全没想到老板会建议自己离开。从这个反应来判断,小马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没有动过离开公司的心思,对老板的这种“劝解”非常惊讶;另一种是动过跳槽的心思,甚至作好了准备,但没有想到老板会主动提出来。请注意,一个反应如果能够被双向解读,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和脑力,一定要把解读作全面,防止武断的错误判断。

不过,通常在后一种情况下,因为自己的心思恰好被擦边球打中了,通常当事人会作出一些负面的身体反应,比如摩擦双手,或者向前略微弯曲身体等,这是被触碰到敏感点的弱势心态表达。

小马虽然没有用语言回答老板的问题,但是表情反应很丰富:眉头上蹙,视线转向下。

这次老板就直截了当地提问了。这种问题通常让人很难回答,除非是已经下了很大的跳槽决心。所以,此刻从非语言表达入手分析就变得非常关键。

眉头上蹙常见于恐惧和悲伤。如果是恐惧的话,眼睛会睁大,同时会目不转睛地盯住刺激源。现在的上蹙眉头搭配了一个明显的眼睛向下看,就能说明小马出现了悲伤的情绪。当然,还没有到悲伤的时候,仅仅是处于为难的阶段。目前的处境的确不爽,但又不确定如何解决,“无力挽回的损失”就是悲伤的本质啦。可见,对于老板的试探,小马没有表现出惊讶(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思?),没有出现厌恶(早就知道你会想要我走!),没有出现愤怒(连你也这么说!),而是出现了悲伤的情绪。再加上视线向下的视觉阻断,通常表示两种意思:一种是不想搭理他;另一种是为难,在用视线寻找答案支援自己。

由此,可以确定小马还没有下离开公司的决定。那么,真相已经在眼前了。

注意小马在回答“你觉得我斗不过他?”的同时出现扬眉+瞪眼的表情。

老板进一步给小马找到了离开公司的合理原因,而且显得很体贴。这一招就是所谓的“探底”了。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找“台阶”下,就看对方如何应对了。

小马的反应表明斗智被激发出来了。因为扬眉+瞪眼不是表示惊讶,而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竞争对手。

请注意小马的表情——甜蜜笑容。

这时候,老板问到了小马最关心的事情——孩子,关心是最有效的积极刺激,小马的反应也表现了充分的积极情绪。

1.敌意不强,能够在提及孩子的时候产生好情绪。

2.关心、爱孩子,说明孩子对他很重要。

综合上述两点可知,小马现阶段跳槽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方面敌意不强,留下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爱孩子的时候通常会采取保守策略平息风波,特别是在现状并不艰辛的情况下,寻求更好收益的心理动力并不充足。

如果目前是穷困潦倒的话,寻找高收益的新职位则会因为孩子的原因变得迫切,跳槽可能性加大。

老板的话说完后,小马脸上出现一个表情——撇嘴。

注意这个经典的撇嘴动作,尤其是下巴上那个凹凸不平的小鼓包,常见于悲壮之时。这个撇嘴在此时出现,可以解读为小马认同老板的说法,代表着有接受这个解决方案的可能——留下。

听了老板的话,小马的反应是:眉头微蹙,眼睛眯起且有微微湿润。

悲伤的本质是对负面结果的无力挽回。听老板这么一说,小马脸上出现了明显的悲伤表情,印证了小马对目前的局面也有心无力。所以,可以判断小马认可老板说的,虽然不能实现,但留下他的意愿超越了让他离开的意愿。否则,不会作这种不能实现的承诺。

老板现在的问题,是直奔主题,直接击中核心内容。小马不但承认想过跳槽,而且更想过跳槽之后面临的困难。再加上回忆基线的出现,以及身体上的弱势姿态,总体评价是——很诚恳。

现在,可以相信小马的确没有准备跳槽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希望知道真相,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应该是针对当事人的特点设计问题,并注意观察当事人在回答时的反应,随后用逻辑进行分析和梳理,会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这比简单而直接地提出那个双方都很敏感的问题,要靠谱得多。

所以,在这种利害相关的时候,在对方可能有很复杂的背景和思维能力的情境下,如果套用流传的“不靠谱标准”分析,错误的概率很大,对谁都是不负责任的。真正的微反应分析,一定要进行情境分析、当事人分析、问题设计和逻辑分析这几个步骤,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