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章 微反应很神奇吗?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部Lie  to  Me,让很多中国人知道了还有这么一门神奇的功夫,能通过解读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识别谎言。要是真能够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洞悉人心,那周围人人的心理活动不就是透明的了吗?这么说我们都能成为洞悉一切的神?做神的感觉,真棒!

于是乎,Lie  to  Me的每一句台词都被仔细拆解,大量传播转载。当然,比较多的是字幕组翻译成中文的剧情台词。不过,这并不影响爱好者们的热情,每次遇到这样看似非常有知识含量的判断标准,都能让粉丝兴奋好一阵子,不但大量转发,还在评论中惊叹、赞美——学到东西了!

这些判断规则真的这么神奇吗?



一、这些判断准不准?


下面一组广泛流传的“微表情谎言标准”,比较具有代表性,如:

1.回答问题的时候,眼睛向左转表示回忆,眼睛向右转表示编造。

2.单肩抖动表示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3.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4.说谎的时候,音量会提高(还有说降低的)。

5.说谎的时候,说谎者会盯着对方看,以确定对方是否相信自己(还有的说虚情假意时不会眨眼)。

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些广泛流传的标准到底准不准。

传说标准一:回答问题的时候,眼睛向左转表示回忆,眼睛向右转表示编造。

小知识

有人借用认知神经学中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差异和交叉控制肢体运动规则来为这种结论寻找“合理”解释。很多粉丝一方面对此深信不疑,一方面又在实际使用中屡屡碰壁。

其实,神经心理学对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差异的研究结论是: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计算、背诵式的记忆、逻辑推理和符号性思维等;右脑主要负责识别物体大小形状、空间认知、看地图、辨识人脸、绘画构图、音乐、结构组装、对他人情绪的感知等形象思维。

这样的功能性区分,不能简单地认为“左脑负责记忆,右脑负责编造”。左右脑的分工只能以信息的时间属性来进行区分,像语言、文字、计算、逻辑推导、判断、背诵式的内容等信息,都有“从头到尾”的时间属性,这种信息称为“继时性信息”,主要由左脑负责处理;图像、声音、空间、形象思维等不具有时间属性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称作“非继时性信息”,主要由右脑负责处理。而且,人类的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左右脑协同完成的,比如背课文或编造经历,图像式的记忆和符号式的记忆混合起来使用,效率会更高。同时要注意,很多谎言既需要背词(文字记忆),也需要情境编造,因此不能生硬地通过眼睛运动的方向判断谎言,应该追本溯源到左右脑分工上。

另外,还有人用大脑对肢体运动的交叉控制规则进行解释,把眼睛的运动方向和两侧大脑的交叉控制规则(左脑控制右侧肢体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肢体运动)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对运动神经系统的交叉的错误认识。

为了提供良好的视觉信息,眼睛的运动必须保持同时、同向,否则就会导致视觉混乱。眼球是在6条眼外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转动,而每一根管理眼外肌的神经,都是听命于双侧大脑的指挥,注意是双侧。也就是说,每一只眼睛都同时被两侧的大脑管理着。所以,正常的眼睛运动都是同向的,而不会像肢体那样可以双侧不同向、不同时运动。总之,视线方向的表意解读和左右脑的分工以及交叉控制之间不存在那么简单的逻辑关系。

传说标准二:单肩抖动表示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传说标准三: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小知识

男人鼻子里面有海绵体?

美剧中的台词用的是erectile  tissue,直译为“勃起组织”。这个词好“隐晦”啊,直接会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联想到男性生殖器中的勃起组织——海绵体。于是,字幕组的一个翻译就让这条“知识”瞬间传遍全国。男人的鼻子里有海绵体,好邪恶!所以“男人说谎的时候,鼻子充血变痒,不由自主地去揉”这种说法就顺理成章地邪恶地成立了。实际上,男性鼻子的解剖结构和女性完全相同,并不单独存在海绵体。最接近“勃起组织”这个词的是海绵状黏膜下静脉血管丛。兴奋的时候,全身的血管都会膨胀的,不仅仅是鼻子。

读者:连着吃了两次西瓜了,是不是作者在偷懒啊?

作者:好吧,这次不吃西瓜了。

传说标准四:声音的变化。

注:TM,网络用语,意为“他妈”。

传说标准五:说谎的时候,说谎者会盯着对方看,以确定对方是否相信自己。

其实,更多人在迫不得已地说谎时(通常都是临时起意编造谎言),会出现明显的视线阻断,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谎言被当面拆穿,所以不敢从对方的眼睛里获得评价信息。当然,如果说谎的人的确是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确实会在叙述关键信息(尤其是虚假信息)的时候盯着对方的双眼看,这样可以在更加关注对方反应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真诚。这是个不错的方法。

说谎的时候,会不会出现视线阻断,不能一概而论。同样,虚情假意的示好或者表达威胁时(当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的确不太会眨眼,因为要表达“真诚”嘛!但不应该反过来说,不眨眼就是虚情假意。

好啦,看过这些小故事,大家已经明白了这些“不靠谱”标准的套用有多么可怕。我们来总结几个共同点:

1.滥用简单的标准,很有可能会分析错。而一旦分析错,受损失的绝不仅是对方,更多的是自己。

2.这些标准不灵,不一定是标准的问题。在不同情境下,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些标准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情境分析和人物分析都很重要,还是那句话——“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3.那些听起来特别神奇的大师、专家,仿佛只需要一眼,就能辨明世间的真假,这在成年人眼里是很可笑的,因为真实的世界很复杂,而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

4.如果真有这样的专家,那么请相信,他在作出判断之前,是经过非常周密的观察和思考,在严谨分析之后才说出的结果。在真正的专家眼中,思考过的内容要远远比说出来的东西多得多。

既然简单套用这些标准不对,那要怎样才能通过微反应来分析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呢?



二、一个靠谱的判断过程


就算是把Lie  to  Me里的所有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套用在实际情况中,也会弄得自己不断撞墙。那到底怎么分析才靠谱?请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有一个男青年,正在自己的宿舍里和正牌女友卿卿我我。突然,另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推门而入……

注意看图!在小姑娘探身进门的那一瞬间,两个人都出现了冻结反应——身体瞬间停滞了。不过,男孩是睁大双眼做吃惊状,而女友则是皱紧眉头做思考状。仔细观察的话,男孩除了明显的身体姿态变化和表情变化之外,还有一个小细节——瞳孔缩小。

男孩觉得有些尴尬,主动说……

关键时刻的提问,在我们的微反应研究中被称为“有效刺激”。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动脑子思考应该怎么说,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有效刺激,能让人对自己的表情和肢体控制力度降低,呈现出更多的微反应。我们来看看男青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哪些表现。尤其要特别注意一下眼睛。因为我们在这个例子里,是通过眼睛的异常运动来捕捉矛盾的。矛盾,才是找到谎言的线索。

虽然我们不建议使用微反应来分析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和爱人,不过如果遇到脚踩两只船的坏家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既然对方的人品有问题,这时候就不再需要投入真情了。

这个姑娘就要比大多数专家专业得多,既能够观察细微的变化,也能够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来确定基线用于比对。问题问得专业巧妙,又能观察入微,把男孩说谎时候的异动捕捉得一清二楚,实在是高手!

当然,这毕竟还只是个例子,判断的依据还是单薄了很多,目的只是为了告诉大家,简单套用那些“不靠谱标准”肯定不行。至少要了解情境(发生了什么事)、人物(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问对问题(好的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再通过微反应找到矛盾。矛盾,才是谎言的尾巴。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对方在对话时反应好像有些不正常,这并不是必须通过学习微反应才能学会的本领,靠经验积累也行。不过,专业人员通常具备两个超越常人的地方:一是能够观察得更系统、更细致,也能更准确地观察到微反应所代表的含义;二是会通过设定基线刺激和有效刺激,用来比对对方的微反应是否违背了基线的反应习惯。

总结:用心理应激微反应分析人,要根据情境,问对问题,确定基线,比对异动,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在第二章中,我们会详细解释如何正确通过微反应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