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前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几年,随着美国电视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让很多人知道了一个单词——micro-expression,这个神奇的词语被美剧字幕组翻译成微表情。

其实,expression这个词有很多意思,翻译成“表达方式”或者“表现”最为恰当。只有在加前缀facial-的时候,才能够准确地翻译成表情。所以,micro-expression准确的中文意思应该是“微表现”。可惜,“表现”一词在中文的语言习惯中,有太多故意的成分,这样一来,微表现就失去了其核心要义,不能用来辨别真伪了。因此,我们需要观察被测试的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不是用针)之后瞬间的反应,这种表现更加贴近本能,更能说明被试者的真实心理状态。所以,本书在“micro-expression”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情境分析、人物分析以及问题设计等内容,把身体微反应和微表情等内容统一用“微反应”一词来概括介绍。

美剧Lie  to  Me播出之后,大量相关的书籍开始跻身图书畅销榜,不论是国内外学者著述的,还是编译、编著的,总能成功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它们似乎能指导读者如何在不说话的时候看穿别人的心理。

Micro-expression在科学研究领域属于“非语言行为”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关于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很久了。Lie  to  Me的科学顾问Paul  Ekman(也就是剧中大神Dr.Cal  Lightman的人物原型)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项研究已经达到高峰。很多著作、论文以及著名的面部运动编码系统(FACS,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都是在30年前就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这些原本学院派的科学研究内容,随着大众媒体的努力推广,尤其是Lie  to  me的神奇剧情推动,被中国广大观众获知。再加上各类书籍热销的二次推动,市面上就出现了颇多神奇的测谎标准。由于简单易记,这些标准成为很多初学者的黄金法则和炫耀资本。更有甚者,很多“学者”也根据这些依据、标准“著书立说”,推波助澜。

那么,神奇的读心功能能否通过观察和分析别人的微表现实现?是不是学习之后,就可以把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通通透透?那种做神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好?还是说,这种伎俩只是伪科学,和江湖上的算命如出一辙,完全是骗子们宣称的“超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只通过某一个表现的片段作为依据来判断真假,这个本领放眼全球还没有人具备。我不得不说,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全球范围内,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在基础理论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实际应用的经验还不足,还有很大发展完善的空间。要想通过分析各种微小的外在表现来判断谎言,是需要学习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您将会在第二章中了解到这个体系)。

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就使用理论+案例的解说方式,力图把“心理应激微反应”这项科学的研究依据和应用体系介绍清楚,既不过分神化,也不盲目妖魔化。希望能够帮助有兴趣的人学习到正宗的分析方法,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辨识能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