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2 成人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明从少年期到青春期的过渡比较容易,但谁也说不清楚步入成人期时具有哪些特征。芭芭拉·汉森·勒默认为,“成年期并不是以某个年龄开始的,这是在经济等方面相对独立于父母的一个阶段。”(Lemme,2001)这时,青年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一个愿意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全责,已经找到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能把父母当作平等的成人对待的人才是一个成年人。(Arnett,1995)当然,还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一个16岁的人就已经满足了这些条件,但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一个30岁的人还做不到这一点。然而,决定是否把一个青年人看作成年人,绝不能只依据客观存在的特征,而且还要取决于他是否感觉到自己是成年人。那么,应该怎样把握和理解青年人进入成人期后的发展?



3.2.1 成年期发展的若干基础


成人期的发展阶段  。50年前或者更早以前,翻开一本书名中使用了“发展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教科书,只能了解到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变化。“发展”这一概念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阐释为增长和成长。那时人们认为,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人的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青春期结束时就已经达到。之后,成年人停留——当然只是很短的时间——在这种很高的发展水平上,之后就开始衰老。人们是在衰减和损耗的意义上使用“衰老”这一概念的。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曾经说过,高龄的人“是一艘破败的船”。这种说法反映了过分强调老年人不断衰竭的一种时代精神。因此,以前进行老年人变化的研究,抽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患病的老年人,几乎没有“正常”的老年人。我们发现,将患病、残疾和陷入困境的比较年长的人普遍称为老年人(Butler,1988),没有区分年龄和疾病。

然而,撇开这种方法论的错误不谈,不能忽视的还有,在西方的文化中,轻视高龄老人是源远流长的。因此直到今天询问一个成年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而在亚洲,人们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比如,日本的老年人——虽然媒体报道大多比较夸张——总的来说比欧美许多国家的老年人更受重视。(Takada,1993)这个远东国家的人在庆祝60大寿时会穿上一件红马甲,象征年逾花甲,获得新生(Kimmel,1988)。

发展是增益和损益之比  。今天,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发展是一个不仅涵盖成长和增益,而且涵盖损益的过程。(Baltes,1987;Baltes  &Baltes,1998)当然,这两个方面对发展的影响在一生中不是同等强度的。插图3.5按照保罗·巴尔特斯的说法为人们设想增益和损益之比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插图3.5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的增益和损益之比:年龄越大,损益也越大,而增益越少。

从插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生早期,比如少年期和青春期也不是只有增益,比如说,胎儿大脑里的细胞就比在以后的人生中所使用的多。因此,在人生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大脑的损耗,一些没有与其他细胞建立联系的神经细胞会死亡。(Cowan,1979)同时,到了年龄比较大的时候仍会发生增益,这是常年累积经验或获得智慧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家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增益或损益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能的话,说明哪些变化是在生理的严格控制之下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主要的和次要的衰老  。将衰老这个概念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衰老,应当归功于埃瓦尔德·布塞。(Busse,1969;1987)衰老的这两个性状是遗传—环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达。(见第62页)主要的衰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在年龄较大时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由一个类似成熟过程的控制。相反,所谓次要的衰老是指整个环境对衰老过程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个人的生活习惯。实际上,这个过程只能理解为理论上的量,因为没有环境的影响就不能发展。当然,怎样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由于布塞的区分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推动。比如,如果人们想知道,骨密度在年龄较大的时候是怎么变化的,我们在许多人的体检中发现,骨密度是逐渐降低的,而且这种现象在女性身上出现的时间早于男性。(见第146页及以下1页)当然,骨密度的降低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解答下面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即一个人通过改变营养方式或某种方式和强度的体育运动,是否能够减缓骨骼强度的降低。(见第147页)

外行人习惯于把变化——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变化——完全归因于生物学的影响。这种观点必须加以驳斥,因为这样一来就擅自抹杀了环境的影响。相反,人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可塑性,这就说明,人是会变化的,这取决于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经验。许多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比如记忆力、肌肉力量、耐力,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通过锻炼都可以得到改善,尽管锻炼的好处会受到年龄的限制;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在生物学上设定的、对变化能起促进作用的余地就越小。

成功地颐养天年  。人类发展的可塑性原则上为提出成功地解决颐养天年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问题的关键不仅涉及对目前生活的满足,而且涉及对未来的展望。如果一个人不再认为未来有人生价值,那么他就不可能设想成功地颐养天年。成功颐养天年的人会“一如既往地成长和学习,一如既往地利用以前积累的经验,顺利地应对眼前,并为未来的发展设定目标”。(Fisher,1993)一项对几十年人生的纵向研究表明,那些最健康、最满意和最幸福的老人具有下列特征:

——乐观主义:他们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

——感激和宽容:他们专注于生活中的大事;

——移情能力(移情):他们体谅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寻求与他人的联系,能够给予和获得社会支持。(Vaillant,2002)

运用某些策略也是成功地颐养天年所不可或缺的。

互通有无,达到优化选择  。衰老完全是一个持续衰退的过程,这种从前非常一致的看法在今天已经几乎没有拥护者,因为损益同时会得到增益的平衡。保尔·巴尔特斯把成功地适应认知衰老描述为成功地颐养天年。(Baltes,1987)这是一个尽可能少地付出认知努力的过程,而同时养成平衡(补偿)的能力,以平衡产生的损益。老年人努力专注于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成为行家的领域。

例子

1903年生于乌克兰的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1989年时——他去世前几个月——极为完美地演奏了海顿、李斯特、肖邦等人的作品,以致两年后他的音乐会录音还获得了众人渴求的格莱美奖。他在最后一张唱片录制完成后四天去世,离他早已签约的在德国举办的两场音乐会还有一个月。(Schonberg,1992)一位85岁的老人怎么还能取得这么杰出的成就?身体日益衰减的霍洛维茨成功地为他日益衰减的精细运动技巧找到了补偿,因为他只挑选那些在技术方面要求较低的曲目。他总是弹奏得缓慢一些,而且越来越重视对乐曲的阐释。



插图3.6 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他去世前几天还能极其完美地完成钢琴演奏,音乐会门票销售一空。为了弥补日益衰退的精细运动技巧,他运用了一些策略。

古典音乐作曲家去世前不久也会发生某些变化。他们在暮年创作的作品相对短小而且克制,结构也比以前的作品简单,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美,这些最后的创作往往成为音乐史上经典的保留曲目。(Simonton,1989)迪恩·基思·西蒙顿解释说:“人生的最后阶段可以成为而且往往就是创造力惊人的阶段。”(Simonton,1991)

减缓认知衰退过程的策略  。提摩西·萨尔特豪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Salthouse,1991)他描述了老年人的三种不同策略,借助这些策略他们多少可以阻挡认知能力的衰退。

——调节。老年人不要从事那些要求他们达到认知能力或体能极限的活动,而从事那些可以发挥他们的丰富经验的活动,萨尔特豪斯称这种做法为调节。比如,年老的运动员可以做年轻运动员的教练。其他在经济生活中曾身居高位的人,可以充当顾问,继续发挥余热。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祖父母看护项目。人们要求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去照顾那些特别需要关照的孩子。对已经年迈的看护妈妈或看护爸爸的调查显示,他们在认知能力,尤其在记忆力方面胜过那些没有承担照顾任务的人。那些承担过照顾任务的老年人认为,重要的是,由此积累的经验可以影响需要帮助的孩子的人生,让他们保持积极性,同时还能以这种方式体验自身的价值:“感觉还是有人需要的。”(Fischer,1995)老年人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责任重大的任务的时间越长,总的来说就越有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认知能力衰退的几率就越小。(Hultsch  et  al,1999)老年人应该尽可能多做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工作;相反,如果他们只做一些“消磨时光”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越来越不满意,结果健康也会受到损害。(Everard,1999)

——补偿。老年人之所以能够将自己的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是因为他们完成了补偿。比如,经验丰富的中年秘书为了弥补越来越慢的反应速度,设法比年轻同事阅读更长的需要抄录的文字。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敲击键盘。(Salthouse,1984)人们只要经常使用诸如便条等外在的记事和提醒手段,就能弥补由于年龄增长而日益衰退的记忆力。

——干预。干预就是尝试通过专门的训练使认知能力恢复到以前某个时期的水平。做法类似于在那些由于大脑受伤而说话困难、必须重新学习像从前那样说话的病人身上使用的治疗措施。老年人即使明显不能恢复以前的能力,通过附加的训练总会有所裨益。

应该注意的是,老年人不要过早地依赖他人,而是要坚持尽可能地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点算是对上述萨尔特豪斯的策略的补充。

——保持一种具有高度控制能力的主观印象。埃伦·兰格和朱迪思·罗丁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现,如果委托养老院的老人做一些小事情,让他们自己负责,并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做,那么他们的精神会更兴奋,感觉更幸福,与他人的接触更多。比如,让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摆放房间里的家具,照料盆栽花卉或者自己选择看电影的时间。(Langer  &Rodin,1976)这样,老年人就会感到应当对日常生活保持某种控制。当然,选择的可能性也不能太多,否则就会出现巴里·施瓦茨所说的“自由的暴君”(Schwartz,2000):如果一个人必须从30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那么他对自己的选择就不会感到满意,相反,只让他从三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他反而会感到满意。(Iyengar  &  Lepper,1999;2000)

如果人们主观上认为,由于生活状况的改变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那么可能会出现可怕的后果。首先,老年人如果突然遇到经济困难,那么他们将会对生活越来越不满意,甚至会意志消沉。(N.Krause  et  al,1991)

因此,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特别是到了晚年会发生多大变化,完全取决于个人及其生活方式。凡是保持积极心态并继续接受新的挑战的人,虽然不能完全抵御能力的衰退,但是至少能延缓功能逐渐衰退的进程或者得到补偿。因此,对待成年人不能像对待年轻人那样,根据年龄划一地区分各种变化。

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  。如果研究孩子在人生头几个月的发育,比如运动机能的发育(见第59页),那么,可以很好地按时间区分各种变化。一个人年龄越大,他的发展情况就越取决于他的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方式。由于这种原因,成年期的许多变化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简单地按照年龄来区分。这种看法首先得到了讲究背景的心理学家的赞同;他们指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发展,甚至使他越来越有别于其他同时出生的人。保尔·巴尔特斯在1979年区分了对人一生发展的三种影响:标准与年龄相关的影响、标准与历史相关的影响和非标准的影响。(Baltes  et  al,1980)

标准与年龄相关的影响  。标准与年龄相关的影响一方面是指那些普遍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在同龄人身上都能观察到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显然受遗传因素的支配。比如,九岁的女孩或十一岁的男孩大多会出现性成熟的迹象;所有女性在五十岁前后几乎都会闭经(源自两个希腊词汇,意为月和止),也就是今后再没有月经了。但是,前面(见第64页)已经说过,遗传对发育从来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是与环境一起对发育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在过去一百年中,为什么性成熟的年龄越来越早。1840年,女孩子的初潮到17岁时才出现,而现在的女孩在14周岁生日时,也就是说在12—13岁时大多就会出现初潮。(Kluge,1998;Malina,1979)人类皮肤的发育是另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例子

18-50岁的人,皮肤的“年轻化”大多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旧的皮肤细胞大约在20天后脱落,被新的细胞所替代。到了50岁后这一过程就会日益缓慢,旧的细胞在25天后才能为新的细胞所替代;60岁以后,这一代谢过程要持续31天,70岁以后甚至要达到37天。尽管这一标准值是通过大量调查得出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地从年龄推断皮肤的特性,因为衰老的生物学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会加速。也就是说,太阳的紫外线会影响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调节细胞代谢的过程。一个人如果经常不加保护地在太阳下暴晒,皮肤就可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出现皱纹,显得干燥和枯黄。由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注意保护和护理皮肤,所以他们的皮肤特性明显有别于同龄人(遗传方面的差别可能只起很小的作用)是毫不奇怪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一位最老的测试对象的皮肤代谢的速度非常快,几乎像大多数二三十岁的人一样。在同一项研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只有20岁,他的皮肤却像通常50岁的人。(Kligmanet  al,1995)


插图3.7 一个人如果经常不加保护地在太阳下暴晒,皮肤就可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出现皱纹,显得干燥和枯黄。(图为格蕾丝·凯利和加里·格兰特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在尼斯的屋顶上》中沐日光浴的情景,美国1955年版)

另一方面,标准与年龄相关的影响可能是社会标准化的结果;它们是社会协议的结果。大约在一百年前,社会规定的标准年龄在一个成人的生活中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妇女,她们最晚在什么年龄结束教育,什么时候必须结婚,什么时候生第一个孩子,从社会的角度看,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规定。那么,这些年龄标准在今天仍然起作用吗?研究社会学的专家指出,工业国家的居民近来越来越明显地倾向于自己决定举行人生大事的时间,一般说来他们都能自己支配。(Neugarten,1980)男人和女人可以在成年早期结婚,同样也可以在成年中期或晚期结婚。女人可以在18岁,同样也可以在30岁或40岁时生第一个孩子。许多人想在18—23岁之间开始到大学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离开忙碌的职业生涯后再进行深造。这样,像结婚、为人父母、离婚、退休等事件正在成为非标准的事件(见下文)。由于这个原因,同龄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的差别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不断扩大的差别也可以按照其他分类来解释,这一点下面再谈。

标准与历史相关的影响  。所谓标准与历史相关的影响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有的事件或生活状况。比如,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发生了饥荒、时疫和战争,经济萧条时期与经济繁荣的历史阶段交替出现。技术的进步,比如,汽车和电视的广泛普及也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特定生活条件下成长的人可能与晚一些或早一些出生、经历了取决于历史的事件的人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效应。社会科学家把群体理解为所有在一个短时期内出生的、因而共同体验过某些人生大事和生活条件的人。有些人,尤其在青年时期见证过战争和贫穷的人,在价值观、看法和能力方面可能有别于那些在福利社会成长的人。

非标准的影响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积累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唯一性和个体性决定的经验。这种影响与年龄只有很少的关系,甚至没有关系,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它们可能伴随着正面的经历(出乎意料的升职、获得重要的嘉奖或者中彩票头奖),也可能伴随着负面的经历(比如患重病)。这些都是“重大的”人生事件,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变化(Horlacher,2000;Weber,2000),从而要求一个人重新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在一场严重的事故中截瘫的人就会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即在身体严重受损后完全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适时的和不适时的人生大事  。如果说非标准的事件或重大的人生事件是不能预测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发展心理学家根本就不会关心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然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事件发生频率上绝不是均等地分布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比如,生病和死亡事件在成年期很少发生,更多的是发生在人生的晚年。离婚和结婚的事情也是如此,主要出现在成年期,到了六七十岁就很少出现。如果一件人生大事在一个时间段频繁发生,比如离婚事件都发生在成年期前半段,伯尼斯·纽加顿就称之为“适时的事件”。(Neugarten,1979)如果一对夫妻在老年时期还长期分居,那就是“不适时的”事件,因为离婚在老年时期是比较鲜见的。

一件事是适时地还是不适时地发生,纽加顿认为很重要,因为根据观察,处理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不适时地发生的事情很难处理,因为它们很少发生,因而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件人生大事适时地发生,那么,同龄的朋友或熟人可能已经经历过这种事,他们更可以为当事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可以帮助处理这件事,并且为顺利适应改变后的生活状况提供良好的前提。

虽然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虽然(特别是)成年人越来越独立地决定他们人生中的大事,但是心理学家仍在寻找共相,即那些与环境条件不相关的变化。下面几节将介绍这方面的事情。



3.2.2 所选择的领域的发展


许多人记得,有人曾问过他们这样的问题:将来想做什么,将来不想做什么?这个问题令人困扰,因为它似乎是矛盾的。事实上,一个人活着都希望不要早逝,而希望长寿。但是同时,人们又给老年人的生活打上非常负面的标记,相关的调查往往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年人遭受疾病的折磨,有时必须忍受感觉器官的明显退化,智力上远远落后于年轻人,而且记忆力也大不如以前。这些特征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真的是贴切的吗?一个六七十的人的前景真的这么暗淡,以致他们的生活质量差得不值一提吗?

早期研究对老年人衰退的夸张  。有人认为,老年人的生活与智力和身体上的衰退密切相关,这种看法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而且过去也曾得到相关研究的证实。比如,1933年一项关于青年人和成年人智力的研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果。(Jones  &  Conrad,1933)当时人们发现,20岁的人得到的测试分值最高。因此人们以为智力是缓慢地、但不断地下降的。绝大多数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某个方面不太方便,从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然而,只要集中研究那些一开始就有残障的人就会发现,老年人大多被描述为虚弱的、贫苦的、不幸的和无能的人。(Sherman,1993)

强调长处和增益的可能性  。有些研究对琼斯和康拉德的研究成果作了批判性的检验,证实智力发育并非很早就能达到顶点,更确切地说他们指出,有些人甚至在高龄的时候仍然具有很强的智力。(Schaie,1974;1995)如果给65—95岁之间的人提供解决相应问题的策略,那么,他们的空间和逻辑思维能力仍然能够提高。(Saczynski  et  al,2002)在身体发育方面也表明,成年人的保持绩效能力的时间比原来设想的更长。由于这种原因,许多心理学家在此期间不再探寻成年期会发生哪些衰退过程,更确切地说,他们试图证明,成年人在生活中能保持许多长处,甚至一如既往地具有增益的可能性。(Cohen,1993)下面介绍他们在智力和身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智力能力的发育  。人的智力具有哪些特征,将在其他地方作详细介绍,所以这里首先只谈结论:智力一方面能使人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能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许多人直到老年时期仍能利用智力的这种适应功能。当然,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如果把智力区分为雷蒙德·卡特尔称为一般智力的次要因素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Cattell,1971),那么,不仅存在增益,也存在损益。

流体智力及其发育  。所谓流体智力就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一个人是否能够迅速而抽象地思维,怎样解答逻辑问题,都取决于流体智力;流体智力完全是由工作记忆的过程决定的。(见第270页)在典型的智力测试中是通过类比题(比如医生对病人,律师对什么人?)或者完成数字序列(如2-5-12-27-?)来测试的。插图3.8展示的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流体智力的变化。


插图3.8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一生中的变化。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初就开始减弱,而晶体智力直到老年还在增强。

如插图3.8所示,流体智力在成年早期结束后就已经达到最高值。(Horn  &  Cattell,1967)流体智力从此是否会减弱,还有争议。克里斯托弗·赫尔佐格和沃纳·夏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智力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不变,比如50多岁至70多岁,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特质。(Herzog  &  Schaie,1988)流体智力在晚年的减弱因为特殊脑细胞的减少。(Cockburn  &  Smith,1991)借助专业方法(即PET扫描)可以研究大脑各部分的活动。这样就可以发现,老年人前额大脑各部分的活动明显减少,而大脑皮层的其他部分继续保持不变。(Grady  et  al,1995;West,1996)活动减少的那部分大脑负责工作记忆(见第270页)和解答某些智力题,从这部分大脑可以判断流体智力。其他智力直到晚年几乎不受影响。

晶体智力及其发育  。晶体智力以知识为基础,这些知识来自经验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在智力测试中,通过解答以一般性知识和词汇理解为内容的问题可以测试这种能力。借助于晶体智力可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比如支配每月的收入,在超市中找到需要的商品,在收款处交钱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流体智力通常已经减弱时,晶体智力的能力仍能保持很长时间(McArdle  et  al,2002),甚至在整个成年期还有所增强。(Schaie,1993;Sinnott,1994)

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晶体智力——是记忆。如果没有早已存储的,遇到问题可以迅速而安全地使用的知识,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处乱不惊。晶体智力在成年期多少也有细微的衰退,这似乎与老年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抱怨——记忆力越来越成问题——相矛盾。如果真的像这些人所说的,记忆力衰退了,那么,他们在中年时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不早就受到严重影响了吗?

记忆力的培养  。人在记忆中保存那些目前已经获得的关于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知识。如果没有这种能够记住之前学到的东西的能力,一个成年人就等同于一个无助的新生儿。一个人失去记忆也会失去自己的身份。(见第121页)因此,人们非常担心晚年记忆力会严重下降,甚至出现病态的下降。这种对晚年会失去记忆的恐惧广泛流传。威廉·莎士比亚在喜剧《皆大欢喜》中也借用贵族雅克的口谈及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以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而告终的最后一幕,是童年的再现,全然遗忘……”大多数人在到达成年晚期时记忆力一定会明显衰退吗?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真的越来越难以记住新事物、不能再次想起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吗?

处理、存储和提取的区分  。当人们想从记忆中提取一些他们之前从未记忆过的内容时,也会经常抱怨记忆力不好。要更好地理解记忆力,就必须区分三个基本过程。这三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比喻加以说明。如果在办公室里想把一份档案归档,那就必须首先决定将它放入哪一个文件夹。“书面意向书”不能与“账单”放入同一个文件夹。因此,在归档之前首先要作出决定,将一份文件放入哪个文件夹。这个过程叫作“处理”。将文件贴上特定的标签归档之后,就具备了把文件夹放回书架的前提,此后这份文件将与其他文件一起被保存或“存储”在这里。以后再需要这个文件时,就可以在相应的文件夹里寻找;记忆心理学中将最后一个步骤称为“提取”。如果没有将一份书面凭证归档或放“错”了文件夹(放入了存储其他文件的文件夹),或者虽然归档正确,但是在翻阅文件夹里的所有文件时粗心大意,那么,这份书面凭证就找不到了,或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或提取。人们徒劳地搜肠刮肚,或费了很大劲才能想起某件事,他们的这种困难同样可以用处理、存储或提取信息过程中的错误来解释。(Zackset  al,2000)

老年人在处理、存储和提取信息过程中的困难  。为新的信息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比年轻人困难得多。他们在本能上不愿意比如按字母顺序整理学习材料或创建“备忘记号”。(Craik  &  Jen‐nings,1992)如果让老年人回答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那么,与年轻人相比,尤其处于劣势。

比如,如果给老年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复述的一组数字(2-8-4-6-3-9-7-5),那么,他们在复述时并不会比年轻人出更多的错。但是,如果另外要求他们倒着复述这组数字,那么,他们就会明显落后(Craik  &  Jennings,1992),他们也许不具有年轻人那样的处理能力。(Zacks  et  al,2000)

在存储过程中很可能记忆内容非常模糊,以致再也找不到。(Giambra  &  Arenberg,1993)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高龄老人自发回答常识方面的问题(比如,爱尔兰的首都叫什么?谁是第一位联邦德国总统)比较困难。但是,给他们提示几个选择答案,让他们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时,他们的记忆力可以与年轻人一决高低。(Lovelace,1990)那么,他们真的感觉到或主观想象到时间的压力时,他们会作出什么反应呢?

在真的感觉到或主观想象到时间压力时的记忆能力  。年轻人大多能毫不费劲地比较迅速地想起记忆的内容。在智力测试中通常都有时间规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成年人岁数越大,他的记忆力在答题是受时间压力的影响就越大。相反,如果让老年人有机会“平静地”答题,那么,他们的记忆能力又会与年轻人不相上下。当然,即使有充足的时间,年轻人的记忆力还是优于老年人。(Arenberg  &  Robertson‐Tchabo,1977)

但是,时间限制并不一定是由外部设定的。如果老年人参加相对轻松的聊天并且发现,他们不能迅速地,而是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想起要找的概念,那么,他们就会激动,这又会额外增加他们从记忆中提取内容的困难。如果给老年人一片镇静剂,(137)缓解他们内心的激动,同时减轻他们的恐惧,那么,他们的记忆力会明显改善。(Eisdorfer  et  al,1970)

没有动力学习看似没有意义的内容  。在学习班上经常会介绍一些学员不会很快觉得有意义的内容。记住这些内容需要额外的努力。参加这种班的年轻人也许能记住这些没有意义的内容,但是老年人大多没有动力去记忆这些内容。他们不愿意为那些他们认为没有用处的内容耗费精力。他们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样,在回答一英里等于多少英尺的问题时说,“我不知道。我两分钟内就能在任意一本工具书中查到答案,为什么要浪费精力来记这些东西?”(Papalia  et  al,2002)

认知变化的生物学基础

老年人大脑重量的减少和脑细胞的损失  。如果人们相信,衰老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能力的衰退有关(见第125页),那么,就会专注从人的大脑中发现相应的变化。在确定了老人死去后的大脑重量以后,人们以为已经发现:这个器官在70岁时已失去总重量的5%,80岁时,损失已达10%,十年后甚至会达到20%。(Wisniewski  &  Terry,1976)脑细胞(神经元)的损失,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即负责高级认知过程的那部分大脑的损失,似乎可以令人信服地说明老年人能力的衰退。(Ivy  et  al,1992)

细胞死亡可能有生理学上的原因,因为可以预计,老年人的大脑供血(血液为细胞提供氧气、营养和其他极其重要的物质)越来越差。(Ivyet  al,1992)然而,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活到80岁,甚至90岁,而脑细胞没有多大的损失。怎样解释这样的差别呢?格温·艾维和他的同事认为,一个人脑细胞损失的量还取决于他的精神状态。(Ivy  et  al,1992)如果他在选择职业时总是毫无要求,那么,就可能引起脑细胞活力的衰退,而脑细胞活力的衰退又会导致血液流入减少,因为没有活力的细胞不需要太多的营养和氧气等。至于怎样增强老年人的大脑活力,下面再谈(见第139页及以下1页),这里首先介绍另外几种基本联系。

高龄老人的脑细胞虽然会死亡,但也不一定出现能力的衰退。必须仔细观察大脑的组成部分及其细胞,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和认知变化之间的联系。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石  。神经系统的基石是细胞,也叫神经元,在人体中有数以亿计的细胞(仅在大脑中就有1000亿个)。(Williams  &Herrup,1988)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专业化的细胞,它与其他神经元交换信息,最终把命令传递给肌肉和腺体。一个神经元由三部分组成,如插图3.9所示。


插图3.9 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神经元示意图。

每个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它以化学形式包含每个个体的结构。树突(源于希腊语dentron,意为“树”)是一些分叉的突起,它们从其他神经元接收信息并传达给细胞。一个神经元的信息通过一条细长的神经纤维来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人们称之为主突或轴突;这些神经纤维在末端分叉并且有小块的末梢结。当信息——可能是作为动作电位,通过轴突传导并最终到达末梢结时,必须随之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这个由一个充满液体的缝隙组成的传递点叫做突触。也就是说,一个神经元的信息由轴突传到树突或者直接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突触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在认知过程,归根结底在行为方面的巨大区别。神经系统拥有的突触越多,交换信息或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突触的数量又取决于用于信息交换的轴突和树突的数量。

人的大脑的可塑性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损失脑细胞,不仅在高龄时期,而且在生命之初就会损失。(见第126页)但是,这种损失肯定不会影响认知功能,因为当大脑失去几个神经元时,之前这些死去的细胞所执行的功能一般会由其他神经元来接管。如果神经细胞死亡,周边存活的细胞大多能长出新的树突和轴突,以重新弥补生成的空缺。(Coleman  &Flood,1986)这样,现有的突触和与其他神经元的连接的数目就会增加。(Selkoe,1992)而且能生成新的细胞。乌尔里希·伯格丹和他的研究小组让年轻人学习直观的运动项目:杂耍球。(Draganski  et  al,2004)事实证明,大脑皮层的两个细胞区域由于这种训练而得到明显拓展,这种训练结束三个月后可以发现,这种物质的量又变小了,不过,没有缩回到训练之前的量。传统观点认为,脑细胞在成年期不再增加,这种观点可能与这一研究的成果明显相悖。大脑弥补损失和适应新要求的能力叫作可塑性。大脑只有遇到严重损伤,比如创伤或重击,才可能造成认知方面的亏空,这种亏空只有花大力气才能弥补,甚至再也无法弥补。

保持大脑尽可能高的可塑性  。如果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也就是说总能为自己创造在认知方面有所要求的环境,那么脑细胞的供血可能因为较高的需求而比较充足,可以防止神经元的死亡。甚至视频游戏也能帮助七八十岁的老人保持认知方面的能力。(Goldstein  et  al,1997)几项动物实验的重要研究也证明,脑细胞的死亡还取决于刺激的程度。那些在实验室里虽然吃得很好,但很无聊的老鼠脑细胞死亡很多,因为它们的一生是在缺乏刺激的笼子里度过的。(Black  et  al,1987)

人们首先不能低估定期的有氧锻炼对于保持健康的大脑和快速信息处理的意义。(Woodruff‐Pak,1993)如果老年人定期活动身体,那他们的反应速度不会差于年轻的大学生。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至少能减缓常见的老年人处理信息变慢的速度。(Bashore  &  Goddard,1993)信息框3.2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健康而善始而终创造机会。

信息框3.2

为了健康长寿,需要怎么做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寿命取决于遗传因素,但与此同时,一个人能活多久,他在晚年能享有怎样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和信念。按照生物学的规定,每个人一帆风顺地度过晚年,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有些人90多岁了,还比其他晚出生20年的人更健康和活跃。(Baltes  &  May‐er,2001)有些老年学研究人员估计,高龄时期的衰退只有30%是基因造成的,剩下的70%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因素造成的。(Rowe  &  Kahn,1998)

只要重视下面的联系,就能为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

——不要久坐不起,而要定期进行体育运动。定期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而且能强健骨骼和肌肉,减少身体的脂肪含量;

——健康的饮食优先。膳食应低热量,高营养。因此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餐桌上应定期摆上牛奶和奶制品以及全麦产品。膳食中应尽量少含动物性脂肪。(Arens‐Azevedo&Behr‐V9lzer,2002;Volkert,2002)

——不要有压力。只有很少人能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成长,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见第147页及以下几页)压力重重的人往往成为传染的牺牲品。(Cohen,1996)

——彻底戒烟。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在所有癌症中,肺癌是致人死亡最多的祸首。(Stamatiadis‐Smidt&Zur  Hausen,1998)

——坦诚面对信仰问题。首先在最近一段时间有许多证据证明,有宗教信仰的人(不管信仰哪一种宗教)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总的来说更幸福、更健康,也更长寿。信仰显然给他们希望,给他们指明了人生的意义。信仰显然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反过来又对健康产生促进作用。(见第149页及以下1页)这样也就有了对抗疾病,甚至对抗艾滋病和癌症的盾牌。(Harrer,2001;Plante,2001;Koenig&Harvey,2002)

许多人大约在进入中年时才注意到,认知能力会下降,生病是可能的,死亡是可预见的、具体的结果。下面将详细探讨尤其是在这一年龄段的许多人所考虑的问题。



3.2.3 人到中年


年轻人在青年时期就知道——因为他的家人经常告诉他——,他“前面的路还很长”。从统计学的观点看,青年人确实有很好的人生预期。相反,罗伯特·巴特勒描述说,年纪大一些的人们都喜欢“回顾人生”(But‐ler1963;1968),是为了赋予自己的人生一种全新的、以一个人的身份为基础的意义。(Ernst,2002)问题在于,从乐观展望到回顾这种时间观的转折发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那个时间段。

一个人不仅能乐观地展望看似美好的未来,而且能回顾性地总结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作为,需要哪些条件?时机不是以年龄来衡量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作为人到中年所遇到的时机促使许多人作出某种人生总结。从中会像很多人断言的那样产生所谓的中年危机吗?

例子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回顾从出生以来所度过的时光,而到了中年的某个时候就只会看到生命结束前还剩下的时间。伯尼斯·纽加顿采访了许多中年人。有些受访者还主动谈到他们改变了的时间观,他们说:“在35岁之前,我轻松地面对未来。由于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各种事情,欣赏各种东西,完成各种计划……而现在我经常问自己,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喜欢做的事情吗?”(Neu‐garten,1979)

人到中年:人生的高潮还是终点的开端  。中年期大约从40岁开始,60岁或65岁结束,虽然很难说明这一人生阶段的明确界限。一个女人在42岁时生下一个孩子,她会把自己看作中年人吗?一个男人在56岁时由于健康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忙碌的职业活动,他还算是中年人吗?这一人生阶段是人生的高潮,还是牢骚满腹、问题成堆的一段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普遍有效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命运。毫无疑问,人到中年,许多人感觉自己在私人生活和职业活动中都达到了人生的目标。大多已为人父母,抚养孩子的任务已经完成,他们可以再一次感到独立自主,除非他们需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如果调查在政治界、管理层和经济活动中的领导人的年龄,就能发现,他们大多是在40岁和60岁之间。人生中再也没有一个年龄段适合担任这么高的领导职位。当然,还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来评价这一人生阶段。许多人认为,他们属于年轻人的时间不长了,即使他们可能还感觉自己“年轻”。然而,他们的身体已经告诉他们,衰老的过程开始虽然很慢,但已是不可遏止。难道终点就要来临了吗?

身体对人生终点的明确暗示  。人到了四五十岁,首先会从身体上接收到衰退过程已经开始的明确信号。原来拥有的肌肉力量以及青年人和成年人看似用之不竭的能量已经不复存在。此外经常会痛苦地发现,看书需要戴眼镜了。皮肤的弹性越来越差,皱纹初显,女人到了五十岁就会闭经(绝经),因而当事人紧张地意识到,生育年龄已经过去。当然,如信息框3.3所说,女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对绝经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她们对这种事有不同的评价。

信息框3.3

对更年期的消极反应是生物学决定的吗  ?女人们报告称在更年期经常出现诸如潮热、出汗或心悸等病痛。潮热往往造成睡眠障碍,而睡眠不足又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和疲倦乏力,最终影响工作效力。这些反应可以解释为,卵巢只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和黄体酮——这两者是最主要的女性荷尔蒙。更年期女性的病痛完全是或者主要是生物学决定的吗?有人指出,女人对更年期身体变化作出什么反应,还取决于文化背景。人类学家马扎·弗林特就认为,她所调查的普遍处于更年期的印度妇女都说没有任何症状。(Flint,1982)被调查的印度妇女在育龄时期的社会交往仅限于自己的亲属,而她们在绝经后可以在许多社会场合与男人和女人相处。弗林特认为,她们在某种意义上感谢到达绝经期。

对日本妇女也作过类似的研究。她们不像西方社会的妇女,这一年龄段的人很少说到暴汗的事。在传统的日本,绝经被视为正常的事情,绝对不像美国和欧洲那样把绝经当作了不起的事情。在日本,不论男人和女人,也是到高龄时才摆脱日常义务;他们在接下来的人生阶段中才有机会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日本的老年人不仅由于其智慧受到尊敬,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绝经后的女人也是这样。(Lock,1995)

男人睾丸激素的分泌逐渐减少  。男人在四十岁时前列腺就开始增大,排尿不畅。但是许多人仍有生育能力,有些人甚至年纪很大仍有生育能力。睾丸激素分泌减少可能会使有些男人产生失落、恐惧、易怒和失眠。(Sternbach,1998)

社会方面的改变  。进入中年,许多人在中年期还在积累有关重新适应的经验。五十岁左右的人在某个时期会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他们不再指望进一步的升迁。他们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越来越追求独立。最小的孩子也会迟早离开他们,最后剩下一个“空巢”。自己父母的去世使他们意识到,从此以后他们夫妻关系可能也已经经受时间的考验,因而已经习惯成自然。长期以来,这些和其他许多事情都使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它们是否说明,中年危机的发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中年危机:人到中年的危机  ?中年危机这一概念是心理分析学家艾略特·雅克早在60年代创造的。(Jacques,1965;1969)雅克断言,这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人知道自己是会死的。他们进入中年就知道,他们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现青少年时期的梦想了。设法摆脱这种失望,从而再次为了自己扭转命运的人,必然会有这样的感觉:从头做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大众媒体在70年代紧紧抓住中年危机这一话题推波助澜,并且设计了一个40岁男人的形象:“遗弃妻儿,在城里有公寓,戴着金项链,开着红色跑车”。(Lemme,2001)正如雷纳特·丘泽维茨-哈夫纳和彼得·丘泽维茨(Chotjewitz‐Haefner,R.  &  Chotjewitz,P.O,1977)所断言的,中年危机难道主要是追名逐利、推销自己的评论家的发明,而不是发展心理学至今未发现的一种现象?总之,在研究了名人的传记之后不能忽视的是,生活突然发生巨大转折的男人是存在的。(Von  Hollander,1958)这种突然变化至少在特殊的情况下难道不是中年危机的基础吗?画家保罗·高更(1848—1903)就是一个例子。他起初作为银行家和成功的证券经纪人过着普通市民的生活。他35岁时,其老板陷于经济困境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1885年,他离开妻子和五个孩子,结束了其普通市民的生活,此后作为艺术家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隐居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岛,极不喜欢西方文明;因此,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插图3.10 画家保罗·高更在35岁时发生了彻底变化——这难道是中年危机的一个例证?(《手拿调色板的自画像》,1893年左右)

有些男人肯定会这样评价中年时期的经历:“有些希望落空了,有些机会永远失去了”。(Clausen,1986)成年人这个人生阶段也肯定有极不愉快的冲突、失望和忧虑,这些也许可以认为是一场危机,但是其他年龄段的人也不会没有这样的经历。(Wethington,2000)关键问题是,这些经历是否真的引起了使他们以后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反应。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答案很不统一,有些研究似乎证实了中年危机的发生,而另一些研究者更喜欢称之为“中年转变”。

人到中年,对经验的激烈反应  。丹尼尔·列文森的一项研究证明了中年危机的发生,在研究中,据说在少数40—45岁的美国白种男人身上验证了雅克的论断。列文森发现,危机的各种症状在他抽样调查中占很高的比例:这些人意志消沉、情绪起伏不定并且牢骚满腹。(Levinson,1978;1980;1986)被调查者有不少说自己浑身没劲、难以入眠、甚至失眠、普遍感觉疲惫乏力;在社会情感方面有孤独感、恐惧感或挫折感。列文森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他对男人的认识也适用于女人。(Levinson  &  Levin‐son,1996)

现在,说到列文森挑选的这些人也许会认为,他们是在战后时期的特定条件下长大的,这可能促进中年危机的发生。由此能得出中年危机在一般情况下根本不会发生的结论吗?许多证据都不能证明,在人生中年会频繁发生这种戏剧性的事件。比如,保尔·科斯塔和罗伯特·麦克雷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中年危机。问卷内容包括可能出现的内心迷茫的感觉、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伴侣或职业的满意度。他们将问卷发放给35—70岁的男人,发现在这一年龄跨度内没有一个年龄段出现过上述症状,在这个年龄段至少没有一个被调查者经历过危机。(MacCrae  &  Costa,2003)麦克雷和科斯塔的研究绝对没有排除人们在中年某个时期经历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危机在什么时候发生则取决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伊姆加德·拉斯曼-施蓬瑟尔和鲁道夫·施蓬瑟尔在查阅有关中年危机的文献后也发现:“近代研究基本表明,人到中年会普遍发生危机的问题是被明确否定的。”(Rathsmann‐Sponsel  &  Sponsel,R,2002)乌苏拉·勒尔和尤塔·策尔纳在查阅1978年的统计年鉴后发现,二三十岁的人甚至比五六十岁的人更容易发生危机。(Lehr  &  Zerner,1979)

事实上,在18—34岁这个年龄段里,有消极情绪的人所占的比例最高,随后人数会加速减少,直到大约65岁,之后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变化;当然,在晚年时期,由于疾病和丧偶引起的反应,有消极情绪的人数会有所增加。(Carstensen  et  al,2000;Charles  et  al,2001)人们在成年后期显然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专注于积极向上。(Mroczek  &Kolarz,1998)



3.2.4 身体变化:成功养生的其他例子


许多65—75岁的人自己说,他们还不属于“老人”,他们把自己归为“中年人”。(Neugarten,1977)他们并不比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更不满意。(Mrozczek  &  Kolarz,1998)从中不能得出结论说六七十岁的人没有痛苦。但是在身体方面,许多退休人员有能力而且愿意从事之前由于职业和家庭责任不得不放弃的新的兴趣和活动,如果七八十岁的人仍能从事可以体验自身价值的活动,如果他们表现出满意并充分积极地听从医生的健康建议,那么他们就具备了很好的条件,总体来说能够比其他早已退出积极的生活、对生活主要表现出不满的人享有更好的健康。

如果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人体的大多数器官直至高龄时期仍能执行它们所分担的生物学功能。以几个器官或器官系统为例可以说明,要达到长寿绝对不能完全回避人为施加的影响。

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是第一死因  。在德国,估计每两个联邦公民中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因为这是第一死因。这一系统有心脏和血管组成,职责是为身体输送所有重要的营养和氧气并清除组织的垃圾。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危险越来越大,因为血管壁增厚并逐渐失去弹性(动脉硬化症)。每个正在衰老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种变化。当血管变窄,以致无法再为重要器官保障足够的供血时,就会生病。沉积物首先附在心脏供血的血管上(即“心脏冠状血管”);这种疾病就是冠心病,这些血管如果完全堵塞,就会发生心肌梗死。

定期参加体育活动,延年益寿  。定期参加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非常有效的措施。(Baumann,1992;Meusel,1999)体育活动能改善血液的流动性,降低血压,减少产生血栓的风险。身体活动还能刺激形成并行循环(侧枝),可以改善血管变窄后的血液流通。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应该暂时达到的数值为180减去年龄,也就是说,60岁的人应该是每分钟120次(180—60)。当然,建议人们,特别是老年人,要根据彻底的健康检查测定个人的承受能力,锻炼要适应各自的能力。(Wollring,2002)定期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饮食不当所带来的后果。

动脉硬化是胆固醇超标的后果  。人体中的胆固醇有三分之一是食物输送的,约有三分之二是人体自己制造的。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是没有的。人们不仅需要胆固醇来建造细胞壁,而且要用它来制造雌性激素、孕激素和雄性激素等性荷尔蒙。水溶性差的胆固醇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才能在血液里更好地输送。胆固醇分为“好”胆固醇(HDL)和“坏”胆固醇(LDL)。如果血液里有太多的“坏”胆固醇,就有在血管壁上形成上述阻碍血液流通的沉积物的危险。“好”胆固醇能够吸收血管壁上沉积的“坏”胆固醇,并输送到肝脏,在肝脏转化成胆汁酸,然后输送到肠子并排出体外。

胆固醇超标的原因之一是严重的脂肪代谢紊乱,当然也可能是由另一种疾病造成的。饮食对胆固醇超标也起一定的(虽然是次要的)作用。因此,低脂饮食能够降低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受损的风险。所以,爱吃肥猪肉或牛肉并且经常吃鸡蛋和奶油的人,其血液循环系统受损的风险就比较高,而那些爱吃家禽(鹅等高脂肪的动物除外)、鱼、植物油以及全麦面包和全麦面条等粗粮制品的人,这种风险就比较低。(Schmiedel,1996)

支撑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变化  。老年人的一个特别显著的特征是运动系统的衰退。在对老年人的观察中,经常一眼就能看到弯曲的体态、明显缓慢的动作、肌肉力量的减弱。鉴于这些变化还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这是重要的衰老的不可逆转的后果(见第126页)还是一种久坐、不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

骨密度的变化  。骨骼是一个不断进行合成和分解过程的细胞系统。大约在25—30岁之间,合成过程不再能跟上分解过程的步伐。骨消融不断增加,骨密度相应降低。90岁时,女性在最差的情况下甚至能丧失90%的骨质,而男性则丧失10%—25%(Kiebzak,1991)。可见这里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如果正常的骨质分解加重,就会出现代谢疾病,骨骼因此而日益失去坚固性(骨质疏松)。后果是令人痛苦的骨折。特别是女性在进入绝经期后更要防止出现骨质疏松。雌性激素在这方面能起重要作用,因为这种荷尔蒙能使女性血液里的钙含量保持稳定,还支持骨生成。如果在绝经后雌性激素的分泌下降,那么,骨骼中的钙含量也会下减少。(Stoppard,1999)相反,男性很少会有这种情况。

预防骨消融的措施  。人体必须持续供给钙质,这要通过健康的饮食来实现。如果日常的膳食不再能够满足身体对钙的需求,那么,人体就会动用存储在骨骼中的储备钙。如果人体的钙供给长期不足,那么就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女性进入绝经期后每天对钙的需求是1000毫克。人体需要维生素D,以便能够加工钙。

航天积累的经验表明,即使年轻的宇航员在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之后,钙损失也特别大。这同样适用于不得不长期卧床的人。(Whitbourne,2001)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运动(跑步、瑜伽、骑车等)或者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缓减骨质疏松。此外必须有充足的钙补给(每天约1200—1500毫克,通过吃奶制品以及花椰菜和卷心菜等蔬菜,否则就要服用相应的药剂)。因为骨消融在四十多岁就已经开始了(Mundy,1994),尤其是女性,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肌肉的变化  。如果让一个人去完成他青壮年时期曾经完成过的挑战肌肉力量的任务,那么就会发现,在成年早期——二三十岁时——肌肉力量的值最高(Spirduso,1995),之后——尤其是在50岁以后逐渐降低。(Fiatarone  &  Evans,1993)问题是:肌肉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是否是重要的衰老的结果。而大量研究成果又表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肌肉不使用,就会萎缩。如果心脏血液循环系统或衰弱的肺功能不能再为肌肉提供足够的氧气,肌肉就会丧失功能。(Botwinick,1984)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通过体育锻炼都能增强肌肉的力量。比如,在一项研究中,鼓励37位87岁的老人参加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结果他们的肌肉力量平均提高了113%。(Fiatarone  et  al,1994)可见,每个年龄段的人只要适当参加锻炼,肌肉的力量都能得到明显提高。

免疫系统的变化

免疫系统的任务  。在人的周围总是存在微生物;其中主要是细菌、病毒和真菌,它们一旦侵入身体,就可能生病,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但是,人类也不会毫无保护地听任这些“侵略者”的摆布,因为免疫系统不仅能保护人免受这些微生物的侵害,还能保护自身体内产生的反常的、突变的细胞(癌细胞)的伤害。免疫系统的保护措施是识别和消灭细菌、病毒和真菌。

免疫系统和晚年  。免疫系统保护人体不受病原菌伤害的可能性,尤其在老年时期减少了。免疫系统识别突变细胞的能力在晚年也下降了。成年晚期的人癌症频发可能也与免疫系统不断衰弱有关。有些科学家甚至想得更多,他们检验了这样的可能性:在生命最后人体是否丧失了区分自身和外来细胞的能力。(Miller,1995;Weksler,1981)结果是人体攻击自身的重要细胞。(Spence,1995)因此,由于晚年免疫系统的变化,人体保护自身抵御微生物入侵的能力减弱了,而且还主动地摧毁自己。(Spirduso,1995)当然,这种说法不具有普遍性。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作出什么反应,不仅是年龄的问题,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的认识可以证明这一点。

心理神经免疫学  (PNI)。心理神经免疫学(PNI)是最近形成的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生理学家共同合作,研究心理过程(因此是心理学科)、神经系统及腺系统(因此是神经学科)和免疫系统(因此是免疫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Hennig,1998;Schedlowski  &  Tewes,1996)从前,这些学科是相互完全独立的;人们以为,免疫系统完全不依赖于神经系统和腺系统而行使自己的功能。今天,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人们只要对心理神经免疫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就能够得到许多证据,可以证明,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态度、感情和行为对自身身体产生生物化学的或生理学的影响。因此,一个人可能增强或削弱自己的免疫系统。

对免疫系统的有害影响  。接触同一传染源的两个人或几个人可能并不会因此而必然生病,这是日常的生活经验。事实上只有那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正好情绪比较消极和低落的人,在感冒盛行时被传染的危险最大。(Cohen,1996;Cohen  et  al,1998;Schüssler  &  Schubert,2001)

例子

在谢尔登·科恩的一项不无道德问题的研究中,400名志愿的测试对象接受了鼻孔喷雾,雾剂中或者含有五种已知的感冒病毒中的一种,或者——在对照组中——仅仅含有盐水。此外,参与者还就过去一年中遇到的应急事件、他们个人对能否应对日常要求的评估以及诸如愤怒和挫折等负面情感宣泄的频率等接受了调查。基于这些数据把参与者按照压力指数分类,压力指数从3(最小压力)到12(最大压力)。每天依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可能被病毒传染的测试对象都有被感染的迹象,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患上感冒。总的说来,被感染甚至患病的可能性与参与者日常的压力水平成正比。

所谓压力,就是指一个人处于某种环境,而他对环境给他提出的要求不能作出适当反应,也就是说他觉得这是对他的苛求,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考试是一种典型的压力状态。事实已证明,许多学生的免疫系统在考试期间比本学年其他时间弱。(Jemmott  et  al,1985;Glaser  et  al,1986、1993)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也会给人造成压力。(见第132页)比如,遇到婚姻问题或离婚问题,工作丢了或不得不处理近亲的丧事(Herbert  &  Cohen,1993;Justice,1991),这时免疫系统一定很脆弱。因此,比如人们对那些妻子死于乳腺癌的男人作了长期调查结果证明,这些鳏夫的免疫能力在丧妻后的悲痛的一个月内显著下降,有些人甚至在一年后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Schleifer,1983)免疫系统的这些变化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造成的必然结果吗?或者说,亲属或看护人能否鉴于当事人的压力体验增强他的免疫系统呢?

增强免疫系统的可能性  。有句谚语说得好:“笑是最好的药”。关于笑和幽默的疗效的说法在人类历史的许多时期都能得到证明。比如,圣经中说:“喜乐如良药使人健康,忧愁如恶疾致人死亡”(《旧约·箴言》第17章第22节)。法国外科医生昂利·德·蒙蒂维尔(约1260—1320)强调,必须改变病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使他高兴和快乐,亲人和朋友应该逗他开心,给他讲笑话。(Walsh,1928)马克·吐温也非常清楚幽默的作用,他说:“幽默出现的时刻,我们的铁石心肠顿时软化,我们的怨恨怒气一扫而光;恶劣情绪烟消云散,心情显得阳光灿烂。”(Twain,1897;1996)

幽默使人发笑,而笑又能对生活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从生活意愿方面又能促进病人的康复过程。佩蒂·伍顿说:“笑是一种愉快的经历……它使我们感觉到力量和克制;在笑的时候我们感到无忧无愁、浑身轻松、充满希望。”(Wooten,1993)此外,还可以证明,开怀大笑具有直接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Berk,L.1989)但是,这些作用真的是笑本身的结果吗?洛特·马丁(Martin,2001)解释说,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幽默可以使人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和解释充满压力的状况。有突出幽默感的人总是笑脸常开,他们不把充满压力的状况看成威胁,而是看成挑战。那么,笑本身难道一点不起作用吗?

罗纳德·伯克在总结他30年相关研究的结果时说:“幽默能促进身体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相当于有氧锻炼的健身效果。”治疗医生米夏埃尔·蒂策指出,在笑的过程中,肺部会得到大量的氧气,这样,他解释说,就对血液中的物质起到了“净化”作用。(Titze,2001)与此同时,加强的呼吸频率又会引起心率的变化,而最终会降低血压。蒂策还介绍了把笑这个动作系统地运用于治疗儿童疾病的方法。

例子

贝亚·阿米登搜集了一些有趣滑稽的书籍和录音带,把它们放在小推车(在德国的儿童诊所中大多被称为“玩具车”)上,在各个病房中穿梭。她给小病人们朗读小车上装载的书中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听录音带。“她这样做,经常能使有些患重病的孩子发笑。”(Titze  &  Eschenr9der,1998)由于经常这样使人发笑,所以使人养成了一种乐观的心情,这种乐观的心情不仅能缓减医务人员的压力,而且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对于老年人的医务人员和看护人员来说,如果他们的病人状态很不好,那么他们想保持一种好心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知道,医生喜欢痛苦的幽默,否则他们就根本无法承受个别病人的痛苦;他们也是用这种幽默来抵抗压力。

当然,我们不仅要给人们(尤其是老年人)模仿其他人大笑的样子,或者给他们讲笑话,而且还要达到许多其他条件,以便能够发挥笑的疗效。首先,对老年人的话作出幽默反应时要明白,他们对此会怎么理解。米夏埃尔·蒂策和克里斯托夫·埃申勒德提醒说,“老年病人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可能会把治疗医生的幽默当成侮辱。”(Titze  &Eschenr9der,1998)但是,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他们已经有一种乐观的基本态度,如果让他们保持练习克制的感觉(见第129页),如果他们能感到生活对他们还有意义,比如通过承担责任重大的任务(见第126页),如果他们与朋友或他人关系良好,在困难的时候能得到他们的帮助,那么就具备了健康长寿和个人幸福的前提。(Salovey  et  al,2000;Tayloret  al,200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