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撰写提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纲是一种写作工具,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好地把控小说的整体结构,从而达到简化小说创作、提升小说质量的目的。

这是有关提纲我们所能给出的最为精确的定义。另外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提纲一般不会比最终的作品更长。提纲的长度、形式、详略、包含的小说要素完全取决于个人。鉴于它完全是为作者服务的,不同作者和不同小说的大纲截然不同是非常正常的。有些写作者从来不写大纲,有些则除了购物清单之外,无论写什么都要先列提纲。有些作家使用的提纲连一页都不到,也有人光是梗概就要写一百多页,包含全书每一章每一个场景的详细描述。这两种极端情况以及介于它们之间不同长度的提纲都不是最优模式。撰写提纲不存在所谓的正确方法,或者说,没有错误的方法。最适合作者和他正在创作的小说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

我有好几次不列提纲直接创作小说的经历。不写提纲的优势显而易见。没有事先设定的框架的约束,小说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情节可以根据已有的内容不断调整,而不是像绑在棚架上的蔷薇一样被强行扭曲成提纲中的结构。

不写提纲的作者认为,提纲会让作品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会让写作变成做填空题。这一流派的源头的理论是科幻小说家西奥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作者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读者就更想不到了。

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在我看来不符合逻辑。写作者一边写一边构思剧情并不能保证最终的作品新颖并出人意料。同样,看似作者自由发挥、随心所欲一气呵成的作品也有可能是按照非常详细的提纲完成的。

有段时间我曾经对一百多位作家的写作方法做过调查。不少人表示他们根本不用提纲,或者只准备非常简略的提纲。威洛·戴维斯·罗伯兹(Willo  Davis  Roberts)是这样支持西奥多·斯特金的理论的:

一般我很少使用提纲,除非是创作前为了签约,想要引起编辑的兴趣。大多数时候,悬疑小说在写到最后一章之前,我自己也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这比事先全盘计划好要有趣得多。

东尼·席勒曼(Tony  Hillerman)也持类似的观点,不过不是因为不写提纲更有趣,而是因为他写作时没有这个习惯:

我从来没有写过提纲。开始创作时我所需要的是初步的想法、几个构思比较成熟的角色、一些情节和主题上的灵感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大概计划。我也会确定好故事发生的地点。我习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写——把场景在脑海中生动地演绎一遍,然后迅速地转移到纸上。

以下截然相反的观点来自小说家理查德·S.  普莱瑟(Richard  S.  Prather),普莱瑟创作了四十部悬疑小说,大多较为轻松愉快,讲述的是私家侦探谢尔·斯科特(Shell  Scott)的故事:

我花很多时间设计情节,提前写好各种场景片段、小细节、好几种不同的剧情走向、人物行为和结局,直到我对整体剧情满意为止,这样写十万字甚至更多也是有可能的。然后我再把这些素材压缩到十页以下,以此为基础准备每一章的详细剧情提要,假如有二十章的话,就每一张写一页(或者更多),然后再顺其自然地补充有关人物、动机、场景、行为的内容。完成剧情提要之后,我开始创作第一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如果我尝试普莱瑟的方法,写出来的东西大概不会比已经放了一周的土豆泥更新鲜诱人——绝不会有他的谢尔·斯科特系列那么精彩——这也再次说明了写作方法和对提纲的使用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对于有些人来说,用提纲写作可能像做填空题,然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写作时不用提纲可能就和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对创作自由诗的形容一样,像打网球不用拍子。有时候,甚至像走钢丝没有安全网。

一切都取决于你。如果你觉得无须提纲就可以开始写作——结局没想好也没有关系——那就尽管开始吧。如果写提纲能让你对创作更有把握,那就写吧。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你会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式。

无论用不用提纲,写出好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读者买书时,不会在乎作者创作时有没有列过提纲。

我要用提纲创作,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是了解什么是提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一个,可以写他人作品的提纲。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提到过通过提炼他人作品的剧情梗概去理解长篇小说的原理。同样的过程也有助于理解什么是提纲。

几年前我因为一时脆弱,曾想过创作电影剧本。我知道电影和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媒介,因此推断,如果想要写出合格的剧本,我必须先熟悉这个体裁。所以我立刻开始每天去看电影。

天天看电影很有意思,通过看电影学习本身也是个不坏的想法,但我并没有从中学到很多有关剧本创作的内容。我逐渐意识到这不是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毕竟我不是直接制作电影,而是创作剧本。因此,我应该阅读电影剧本,而不是直接看最终的电影。

如果你觉得两者没什么区别,请仔细考虑一下。我想写的是电影剧本,因此我必须清楚什么是电影剧本,以及它在纸上,而不是在银幕上,是如何呈现的。必须能把电影转化成文字,才能学会如何在纸上用语言创作剧本。

因此,我开始读剧本,大量地读,效果立竿见影。首先,我对什么是剧本、剧本怎么写、我自己的剧本要怎么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次,阅读剧本大大改变了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对影片的理解。我思考的角度改变了,会一边看一边把影像转换成剧本。

我没能成为剧本作家。我确实写过一部电影剧本,还给另外一部影片写过剧情梗概,但在这一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写剧本的天赋,还因为种种原因根本不想成为剧本作家。但我看电影时还是会对影片的剧本格外敏感,我相信这对我的文学创作一定有所帮助。

同样,学习撰写提纲最好的方法是阅读提纲,而不是阅读小说。通过阅读提纲,你可以对它形成基本的印象;同时,你学会了用“透视眼”看他人的作品,并最终剖析自己的作品——透过语言和对话,找到作品最基础的结构。

如何提炼他人作品的剧情梗概?你说了算。和给自己的作品写提纲一样,概括他人作品的剧情也可详可略,可长可短。怎么顺手怎么来。

一旦熟悉了其他写作者的提纲,或者决定跳过这一步,你就可以开始撰写自己的提纲了。这时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热身和练习。大多数人不会像理查德·S.  普莱瑟描述的那样,在撰写提纲之前完成长度是最终作品两倍的准备文稿,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酌情进行处理。

比方说,人物素描就是个不错的方法。在此前的章节中,我描述过我是如何通过撰写备忘录充实马修·斯卡德这个人物的,在备忘录中我花了不少篇幅探讨有关斯卡德的一切,他的背景、习惯、目前的生活方式、喜好、厌恶以及吃早餐时喜欢什么样的鸡蛋。契诃夫(Chekhov)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位作家应该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了如指掌——对他的鞋码、肝脏和肺部的健康状况、习惯以及肠道结构都无所不知。这些内容多半不会出现在最终的作品中,但创作者对人物越是了解,写作时就越是自如。我对人物的理解是不断加深的——尽管已经以斯卡德和罗登拔为主角完成了好几部作品,我对他们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不过,事先做的功课越多,撰写提纲时就越轻松。

有时,思考如何回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也会有所帮助。以前在好莱坞流传着一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应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说法。虽然我怀疑这种夸张的理论最初是脑子只能容纳一句话的文盲提出的,但它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对大概情节胸有成竹会让写作者在开始创作时更加自信。

《别无选择的贼》讲的是一个专为客户偷东西的职业盗贼作案时被警察抓了个现行,现场还发现了一具尸体。最终,他成功逃脱,为了洗脱嫌疑,他被迫找出了凶手。

这句话虽然比较复杂,却是对一部小说情节的完整概括。确实,把作品的主要内容解释清楚可能需要好几句甚至好几段。当然,开始创作之前不一定要构思好主要内容,有时我们的想法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另外,心中清楚但不写在纸上也是可行的。不过,把想法落在纸上能够帮助创作者理清思路。

下一步就是开始写提纲了,详略自选。我个人认为章节提纲很有帮助,我会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一章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也这样做的话,不要过早地考虑章节的划分。真正创作的时候,章节会偏离提纲,自然形成。因此,写提纲时不用太在意这一点,怎么顺手怎么来就可以了。很快我们就会讨论到,这只是创作时我们可以脱离提纲自由发挥的方面之一。无论最终的作品是否遵循最初的章节划分,按章节逐一撰写提纲会让创作过程更有条理;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提纲需要多详细呢?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每一位写作者以及每一部作品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不过至少应该详细到足以构成合理的情节。撰写提纲通常只是将脑中已经构思好的情节落在纸上。在对各个章节和场景进行概括时,故事的细节会得到充实。此前意识不到的问题也会逐渐显现。

撰写提纲的过程中,部分问题会得到解决。但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认识到这一点也很重要。发现并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此后,你会不自觉地(当然也可以主动思考)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创作前面的章节时,你就会在潜意识里思考如何解决未来的情节和结构问题。换句话说,撰写提纲的过程是一部作品逐渐成形的过程。能让作品更加成熟,赋予它进一步蜕变和成长的空间。

我认为提纲不必过于详细。不用浪费太多时间和笔墨详细解释人物的动机和背景。记住,撰写提纲是为自己服务的,无须考虑其他读者的感受。因此,只要自己心里清楚,就无须进行解释和澄清。写作者能够从中获取乐趣,创作的过程才不会死气沉沉。毫无意义的详细叙述会夺走你未来创作的热情。

“我用什么词,”矮胖子(Humpty  Dumpty)①轻蔑地说,“表达的就是什么意思——没有言外之意。”

“问题是,”爱丽丝说,“你有没有本事用一个词表达好几种意思。”

“关键在于,”矮胖子说,“成为大师——此外无他。”

我不知道这样的建议靠不靠谱;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似乎是按照普遍被接受的英语语法用词。然而,撰写提纲时,写作者应该成为掌控全局的大师。

写作者可能被提纲束缚,这是撰写提纲对作品最大的威胁。记住,提纲完成之后以及写作过程之中,你的作品依旧会不断进化。一定要让你的想象力尽情驰骋。如果想到了更有趣的故事发展,或可以更好地化解第六章的情形,甚至是想要彻底改变全书的走向,一定要以提升作品质量为重,果断抛弃提纲。

有些作者会为了避免被束缚刻意不写提纲。我本人也是这样,只要不是签约需要就不写提纲。有些创作者会把写好的提纲放进抽屉里,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参考。

罗伯特·卢德伦(Robert  Ludlum)惯用这种方法。在《作者文摘》刊登的一篇采访中,他曾说道:

担任制作人期间,我学会了通过分解剧本把控故事的层次、走向和戏剧性。撰写小说提纲与此十分类似,也是对小说的分解,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素材和主要人物。我可以将故事分解成开头、过程和结尾。对故事有了大概的把握之后,我就不再需要提纲了。最终的作品和提纲总体保持一致,但情节细节上会有一些差别。

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提纲都是为作者服务的,是正式开始写作之前的一种准备工作,意在让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更加轻松,同时提升最终作品的质量。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几次提到了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是为了让出版社预订未完成作品而撰写的提纲。

有一定地位的职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安排好作品最终的出版事宜。如果他足够德高望重,即便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想法,也能与出版社敲定合约;如果写作者此前没有出版过任何作品,出版社在拿到全部手稿之前则不会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

我强烈建议新人小说家先完成一稿草稿,再尝试寻找买家。出版社的编辑不介意浏览新人的样章和提纲,但他们很少以此提出签约。为什么要立刻签约呢?由于没有已出版的作品作为参考,他无法判断眼前的新人作家最终能不能完成作品,以及最终的作品能否保持样章和提纲的质量。如果提纲对他相当有吸引力,他可能会放手一搏,但由于没有看到完整的手稿,提出的条件会相对苛刻。

但这并不是我建议完成全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情况下,中断对写作是不利的。失去动力可能会导致作品夭折。一切顺利的时候,千万别停。如果遇到了困难,那就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现有内容发给出版社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时即便已经把样章和提纲发给了出版社,我也会选择在等消息的同时继续写作。我甚至记得有几次还没有等到出版社的回复,我就已经把整部作品都写完了。

如果你的创作生涯已经进入了提交提纲更加有利的阶段,提交的内容和只为写作者自己服务的提纲是截然不同的。提交提纲是为了让另外一个人——编辑或者出版社负责人——相信你在创作上胸有成竹,最终的作品不会高开低走。此类提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让读者相信你已经构思好了整部作品的所有细节,就差用打字机打出来了。

争取签约时,最好提交篇幅长的详细提纲。从逻辑和人情的角度分析,原因有两点。首先,根据逻辑推断,内容充实、细节丰富的提纲会方便编辑了解写作者对作品的构思,帮助他判断最终的作品是否是他想要出版的类型。

另外一个原因没有那么理智。编辑也是人——尽管有时我觉得这一点十分难以想象。如果他们选择购买一部尚未完成的小说,而且还要拿出一笔数额不小的预付款,就需要确保物有所值。长达五十页的提纲在电影行业足以被称为情节梗概(treatment),这样的篇幅会给人一种有分量的感觉,不用读就觉得很有内容,只要拿在手里掂量一下就觉得分量十足。而且,人人都知道完成这么长的提纲是需要花时间的。它和下雨的午后花十八分半就能写出来的一页纸提纲有本质性的区别。也许只写了一页提纲的作者对他的作品也很有把握,但还是五十页的情节梗概让人更加放心。

向出版社或编辑提交提纲的长度和详略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当年,兰登书屋(Random  House)仅凭一封我写给编辑巴比·哈默(Barbé  Hammer)的信,就和我签订了雅贼伯尼·罗登拔系列第三部的协议。在信中我向她解释了故事的大概设定和我计划探索的几个方面。然而我并未就如何阐发我构想的复杂情节给出明确的方案,对故事开头的引子描述得也十分模糊——我提到伯尼将会受一位某件物品的脑残粉之托,从另一位收藏家手中盗取这件物品——但我没有明确解释具体有什么噱头,因为当时我还没有想好。

当时的情形让我仅凭粗略的提纲就敲定了合约。巴比了解而且喜欢我的作品。兰登书屋已经出版了两册罗登拔系列的小说,对它们的文学价值和商业表现都相当满意。因此,为了争取合约,我只需证明我对续作有合理的想法,能用不同的故事延续前作的风格,并在结尾时把故事说圆。

相反,我为我的“二战”小说撰写的提纲长达十几页,而且非常详尽。这一次我尝试创作的作品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题材,因此我需要详细的提纲让出版社相信我对自己的创作有计划有把握,同时,这也会让我更加自信。创作长达五百页的小说时,我也不希望写到三百七十四页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情节进行不下去了。回想起来,我觉得当时的提纲还应该再长两到三倍;如果有更加详细的提纲,创作这部作品也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另外,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在尝试撰写更加完整详尽的提纲的过程中,我就会意识到这个故事不适合我——说不定当时我就果断放弃这个难缠的项目了。

总结一下:

就像画家的素描草稿一样,提纲是工具。用它辅助写作,但不要沦为它的奴隶;如果故事开始偏离提纲,千万别束缚它的自由发展。

请记住,条条大路通罗马。哪怕根本没有提纲,也可以从头到尾完成一部作品。也可以先写一页概要,扩展成章节提纲,然后再扩写成详细的情节梗概,将人物对话和视角转换都表现出来。有些作家是这样工作的,像吹气球一样一点点扩充提纲,直到最终版梗概的长度达到作品的一半。对写作者来说,对自己有效的办法,就是正确的办法。

最后,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心目中最能阐释提纲的定义及用途的是唐纳德·E.  韦斯特拉克的爆笑作品《再见,天方夜谭》(Adios,  Scheherazade)。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不怎么走运的写手,他过去二十八个月每月完成一部情色小说,在尝试创作第二十九部时,遭遇了非常严重的瓶颈期。他为这部作品撰写的提纲对新人小说家极具指导意义,结局还抖了个非常有趣的搞笑包袱。我无法在这里全文引用,但我认真推荐这部作品。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过提纲了。难得写一写也是因为一本书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而我却突然对作品的质量产生了怀疑。比如创作“雅贼系列”第五册《像蒙德里安一样作画的贼》(The  Burglar  Who  Painted  Like  Mondrian)的时候,明明全书还有几章就要结束了,我却还没有想好凶手是谁。

一个朋友在情节设计上给了我一些帮助,我随即以场景为单位完成了结局部分的提纲。我不知道这份提纲是否真的有用,但能把大概的情节落在纸上增强了我完成这部作品的信心。

除了这种危急时刻的紧急补救,近年来我愈发习惯不用提纲写作。如果我有足够的把握动笔,就对最终完成作品有足够的信心。通过一点点耐心的积累,我终能为故事创造合理的结局。

我认为这种自信来自经验。我完成了大量的作品,亲历了许多故事逐渐丰满的过程。尽管不敢打包票,目前我基本可以放松身心,相信自己的创作方法。

将情节落在纸上之后,潜意识可能会默认作品已经完成,这是写提纲可能造成的问题之一,也是我避免使用提纲的主要原因。有了提纲之后,你可能会像做填空题一样机械地完成整部作品。其他原本可能出现的灵感,写提纲时不曾想到的事件、角色、转折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马修·斯卡德系列中,马修已经进屋开始问话,我还没有想好他审问的是什么人。在《恶魔预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中,斯卡德追溯被害人的人生,找到了被害人几年前的老板——一位出版大字书的女士。在创作这个场景之前,我没想好被害人此前在哪里工作,对于这位女士也知之甚少,但她的形象很快就立体了起来,我还为她配上了背景故事。在我看来,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如果事先写好提纲的话,我很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加入这个情节。

然而,也有选择一直根据提纲创作的作家。他们相信,如果没有提纲,作品就会缺乏重点。不过,为了防止创意被提纲所限,他们尽管参考却不会固守提纲。一旦直觉与提纲出现分歧,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后者抛之脑后。

关于向出版社提交提纲,我还有另外一点想法:

许多代理人和编辑根本读不完他们手头的作品。虽然热爱阅读是很多人加入这一行的原动力,但长期的超负荷阅读很快就会让读书从一种享受变成一种负担。

之前我提到过,完整的作品更受代理人和编辑的青睐。时隔多年,这一点并未改变。不过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希望整本书的草稿直接出现在自己的书桌上。他们希望,而且时常直接要求作者提交几章内容和一份提纲。

这时该怎么做呢?完成整部作品还是提交提纲和部分章节?

我建议做两手准备。首先完成全书,创作过程中用不用提纲完全取决于你。

然后,把第四章之后的情节概括成提纲,再与第一章到第三章一同提交。提交时,在信中提到全书的草稿已经完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提供。

注意,无论代理人、编辑要的是电子稿还是纸质稿,这一招都管用。



①矮胖子(Humpty  Dumpty)是《鹅妈妈童谣》中的人物,常见的形象是一只拟人化的鸡蛋。——译者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