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精神控制,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章中,我们将潜入世上最伟大的读心术者脑中,探索催眠师是否可以让我们做出违背意愿的行为,或给我们渗透异端想法,我们会学习如何避免被洗脑,并探究劝说心理学。

在1到100之间,你随便想象一个数字,在最终确定这个数字之前,你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主意。想好了?好吧,请记住这个数字。要让我猜猜吗?我想我知道你想的是哪个数,是73。研究表明,大概50个人里有一个刚刚惊讶地把书掉到地上。不幸的是,同样的研究也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我刚表演的读心术完全不以为然。

然而,请设想一下,我准确地说出了你刚才挑出的那个数字,或者再进一步设想,我的能力不仅可以猜中数字,还可以猜对形状、姓名、地点、颜色等。最后,想象我的能力远远超出你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任何事物,并且我可以控制你的行为。多年来,一直有一小部分人声称自己拥有这种能力。这些身怀绝技的人不仅仅会盯着水晶球,与死者交谈,或者分析你的星相,他们还有一种神秘的超能力——可以直接与你的大脑对话。那么,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他们的表演真能证明灵异现象的真实存在吗?有没有什么微妙的心理学因素在起作用?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将踏上一段旅程,进入心灵感应和心理控制专家的世界。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催眠师和邪教领袖,还有一个提醒人们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妇人。其实,这个探索旅程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我们还是乐意会一会世界上最早的一位读心术士。



世界上最早的读心术士


从任何角度看,华盛顿·欧文·毕晓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毕晓普1856年在纽约出生,由母亲抚养成人。他的母亲埃莉诺是一位演员、歌剧歌手,而且还在灵媒界任职。

埃莉诺性格不羁,引起过各种争议。例如,1867年,她曾想和丈夫纳撒尼尔离婚,因为她声称纳撒尼尔曾试图谋杀她。在1874年纳撒尼尔的葬礼上,已经和丈夫分居了七年的埃莉诺不禁情绪失控,当棺材降入墓穴中后,她竟然跳到棺材板上不能自已。几周之后,她又声称,纳撒尼尔是被蓄意谋杀的,并要求当局开棺验尸。然而,经过对尸体的彻底检查,结果无法验证她的臆想。

毕晓普在学校里并不是个好学生,也许是受他妈妈的唯灵论影响,他后来成了一位知名舞台灵媒安妮·伊娃·菲的经纪人。

当进行演出时,菲在一个大柜子里放好一把椅子,还有很多乐器。然后,菲会邀请一些观众上台,把她捆在椅子上。当幕布遮住柜子之后,菲就开始表演通灵。不一会儿,菲召唤而来的灵魂就会前来演奏那些乐器,还会把乐器扔出来。至于菲是怎样通灵的,有不少传言,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她把自己的小儿子偷偷藏在柜子里,或者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参与表演。实际情况其实很简单。菲精通逃身术,逃身后她就可以演奏乐器,演奏完毕再把乐器扔出柜子,再复原被捆绑在椅子上的样子。

在1874年纳撒尼尔的葬礼上,已经和丈夫分居了七年的埃莉诺不禁情绪失控,当棺材降入墓穴中后,她竟然跳到棺材板上不能自已。

几个月过后,毕晓普由于和菲在财务上产生纠纷,决定亲自演出,模仿菲的全套节目。首演很顺利。不过,后来观众听腻了关于菲的耍诈传言,不想再看到菲的翻版演出。

为了增加新的节目,毕晓普向其他著名灵媒学习。出于某种好奇的原因,毕晓普认为偷学其他灵媒的最佳方式是在招魂现场扮成女性出现。可惜的是,观众对他易装演出并不买账,所以他不得不另想办法来吸引观众。经过多次尝试和多次失败之后,毕晓普越挫越勇,最终掌握了一项绝技,也正是这项绝技让他享誉国际,同时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毕晓普改头换面,重新包装自己。他的舞台风格不再是滑稽的表演,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具有科学素养的演讲家。为此,他特意戴上了眼镜,让人感觉他很有学问,同时开口便是“我一不小心又发现了真相”。最重要的是,他还乐于揭穿别人的秘密,同时还宣称自己具有世界上最神秘的超能力——心灵感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读心第一人”。

毕晓普还说,自己的本事不是来源于通灵世界,真实情况连他自己也解释不出来。他在舞台上做出一系列的“读心”表演,令人咋舌。例如,有一次表演是这样的。毕晓普递给某个观众一枚图钉,让他把图钉藏在剧场的某个地方。另外一名观众则被要求陪伴毕晓普左右,确保他没有看到图钉藏在哪里。接着,毕晓普和他的见证人退到幕后,拿着图钉的观众将图钉藏好。当毕晓普再次出现在舞台时,他抓着藏图钉的那位观众的手腕在剧场中急速奔走。最终,毕晓普缩小了搜寻范围,成功找到了被藏好的图钉。

毕晓普的演出形式很多样化。有时候,他会带着一本厚黄页走上舞台,让观众从中随机挑选一个名字,然后他用通灵的技能指出观众所选的名字。毕晓普最有名的表演是这样的。他邀请五六个人到舞台上来,让他们在他退场的时间里,模拟一个杀人现场,并在他返回舞台时恢复原状。小组中一个人扮演凶手,另一个人扮演受害者。当所有的观众都目击了“谋杀”之后,毕晓普才蒙着双眼,返回剧场。随后,他会挨个儿抓起小组中每位观众的手腕,让他们想象“被谋杀”的人。用这种方式,他最终指认出在游戏中谁扮演了“被害者”,谁又是“凶手”。

他的表演非常成功,并很快就在欧洲和美洲大陆声名远播了。他的成功也促使了不少人模仿他的表演,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毕晓普的前雇员斯图尔特·康博兰德。毕晓普和康博兰德的演出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甚至获得了上流社会的青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是多么成功。康博兰德曾经到下议院为威廉·格莱斯顿(1868年出任英国首相)表演读心术,在康博兰德后来出版的《我读过的人们》(People  I  Have  Read)一书中,还描述了这位首相受到他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名字甚至出现在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中,例如歌曲《读心术》(Thought  Reading  on  the  Brain):

哦,康博兰德和毕晓普

亮出你的图钉,我就明白了

你们让我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让家家户户都痴迷读心术

不幸的是,毕晓普享受成功的时间很短暂。1889年,毕晓普在纽约羊羔俱乐部进行演出,当他成功表演了“指认凶手”和“黄页猜名”两个节目后,他倒在了舞台上。几分钟后,他恢复了知觉,被抬到床上休息。职业精神鼓舞着毕晓普,他坚持要完成另外一个节目。俱乐部的负责人只好让他在床上继续表演,当他勉强猜中观众从俱乐部账簿上随机选中的另一个名字后,他立刻瘫倒在床上,不省人事。

随后赶来的两名医生彻夜守护着他。第二天中午,医生们宣布,年仅33岁的毕晓普不幸逝世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费城,毕晓普的妻子立刻动身前往纽约,在葬礼现场见到了亡夫的尸身。令人吃惊的是,在仅仅24小时不到的时间内,没有经过任何人授权,她亡夫的尸体竟然被解剖了。

一直以来,毕晓普受全身僵硬症的困扰,一旦发病,他就容易进入一种浑身僵硬的假死状态。发病后,他的整个身体逐渐变硬,呼吸放缓,心跳减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张卡片,卡片中记录了他发病时应注意的事项:除非“假死”状态持续48小时,否则不能判断他死亡,不能做尸体解剖。他曾经跟某个好友谈过,当他浑身僵硬时,他完全能够感知周围发生的事情。这就比较可怕了,难道毕晓普在被一刀刀解剖的时候,仍然神志清楚?

为什么对尸体解剖进行得如此之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毕晓普最为人羡慕的就是他那独特的大脑。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正是他不幸遭受未授权解剖的原因,因为外科医生都非常想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尸体解剖,以便研究他那举世无双的大脑。无论如何,尸体解剖被证明是徒劳的。毕晓普的大脑除了比一般脑袋稍重一点儿外,完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的母亲埃莉诺要求对尸检人员进行法律追查,没过多久,参与尸体解剖的医生被警察逮捕了。然而,陪审团认为针对医生的指控证据并不确凿,因此谋杀的罪名没有成立。埃莉诺仍然不服,她坚信自己的儿子是被人谋杀的,所以她在毕晓普的墓碑上这样写道:生于1856年5月4日,于1889年5月13日被谋杀。埃莉诺还出版了一本小书《被谋杀的华盛顿·欧文·毕晓普》(The  Butchery  of  the  Late  SirWashington  Irving  Bishop)。此后,埃莉诺的行为越来越古怪,她在1918年去世后,知名魔术师哈利·侯迪尼发现,埃莉诺居然赠给他一处房产,价值3000万美元。

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毕晓普究竟是怎样让他的读心术获得成功的呢?他真的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吗?难道真的存在不可思议的心灵碰撞吗?

1880年早期,一组备受尊崇的专家曾对毕晓普的“读心术”开展过研究,其中包括女王的私人医生、英国医学期刊的主编以及著名的优生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人们调查了毕晓普表演的几个拿手绝活儿,其中包括猜测图表中的数字、寻找藏在吊灯里的物品等。跟往常一样,他的表演总是包括和知情人互动的环节。有时候毕晓普还会抓住知情人的手腕,有时候他们会各自抓住手杖的一端。专家们发现,毕晓普通过训练,让自己能感知很微小的“动念动作”。在表演的时候,毕晓普会对知情人来来回回推搡,专家们认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个知情人的身体变化反应来定位隐藏的物体,或指认“凶手”。为此,专家组进行了另一组实验,以此来验证他们的设想。毕晓普被要求寻找某个藏好的物体,而这一次“那个藏好物体的知情人”被蒙上了眼睛,完全失去了方位感。结果,他失败了。在另外一个实验中,他和知情人共同拿着的手杖被换成了怀表链,他们不能通过链条传递细微的动作信息。很明显,毕晓普再次失败了。于是,高尔顿和其他专家得出结论,毕晓普的确具有超凡的技能,不过这个技能并不是心灵感应。

几年之后,另一位令人惊异的读心术士登上新闻头条。然而,这次提出的论断更加让人吃惊,因为他似乎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动物和人类的交流。

实战练习

读心术表演

好了,现在是时候向毕晓普学习学习了。通过观察肌肉动作来捕捉意识并不容易。下面是几个简单易行的练习,可以让你掌握观察肌肉动作这个强大的技能。

1.请别人在你面前伸出手,张开五指,再请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根手指上。然后,用你的食指轻轻触碰对方的手指。很明显,那根你感觉有较强反作用力的手指,就是对方集中注意力的手指。

2.在桌子上摆上四个物品,摆成一排,间距为4英寸。让某个人站在你的右侧,让他在头脑中选择其中一个物品。然后,用你的右手抓住他的左手腕,再把你的大拇指朝上,其他四指向下,就像你要给人把脉的姿势。同时把你左手指尖放到对方的右手指尖下,然后告诉对方,你要抓着他的左手,在每个物品上方移动。请他别紧张,尽量放松臂膀,让你移动他的手。如果你移动到错误的物品上,对方肯定会想要“接着移动”,而当你移动到他所想好的物品上时,他就会想“停”,就是这个。好了,现在抓着他的手腕开始掠过那四个物品吧!当正确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他的手传来不一样的反作用力。

3.好了,现在我们要完整地练习一次肌肉阅读法。请某个人在房间里藏好一个小物品,然后用刚才讲到的方法抓住他的手腕。请他放松,用你的力量,承载他整个胳膊的重量。请他不要想象藏宝的地点,要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移动方向上。然后,你站在房间的中心,带着他向前跨出一步。如果你感受到有反作用力,那么退回一步,向相反的方向走。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你感受到反作用力越来越小。当你觉得你离目标物越来越近的时候,让对方想象在藏好的物品和他的手之间存在着一条直线。当你感觉到他的手已经移向那个方向,就顺势找下去,你肯定能找到这个物品。

由于掌握肌肉阅读的技巧有一定的难度,一些读心家也会加上一点儿魔术小伎俩,从而不必担心演出的失败。

在示范之前,请先准备一副扑克牌,把红色扑克和黑色扑克分开后,将红色扑克放在黑色扑克上面。

然后,请一位观众来帮忙把那堆牌的上半部分(全部为红牌)放到你的手上,牌面朝下摊开,再请这位观众过来从你手中抽出一张牌。请他看好是哪张牌,但不要让你知道。

选好之后,把红牌放下。再让他把下面的黑牌拿到你手上,同样牌面朝下摊开。

然后,再请这位观众把他之前抽出的红牌放入你手上的黑牌中,同样牌面朝下,这样一来黑牌中就夹了唯一的一张红牌。

接着你将这堆牌收拢。

跟他解释说,你能猜出这张红牌的花色。当你说这些的时候,迅速地悄悄看一眼你手中的牌,当然,牌面对着你。你会很容易看到他选的是什么花色的红牌,因为那是一堆黑牌里唯一的红色。

现在,把所有黑牌和红牌洗在一起,牌面朝上,在桌上摊开。抓住这位观众的手腕滑过扑克牌。看看你能不能感觉到他手中传来的微妙反应。慢慢地,找出那张扑克牌,做出一些戏剧性的表情,然后宣布那张牌的花色。



一匹会做算术题的马


威廉·冯·奥斯顿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生于1834年,德国人,职业是不起眼的数学教师。在工作之余,奥斯顿坚持研究颅相学,经常把一个又一个夜晚投入到研究头骨中。同时,作为业余神秘学研究者,他通过深入探究自己的梦来试图解开宇宙的秘密。但是,最让奥斯顿着迷的不是头骨,也不是梦境,而是动物的才智。

作为当时进化论的积极倡导者,奥斯顿相信动物同人类一样聪明,如果人类能够与其他动物沟通,能够欣赏它们的天资,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完美。所以,他相信人与动物沟通的可能性,他试图做得比怪医杜立德更好,通过奇特的方式与猎豹聊天、与鳄鱼对话、与袋鼠交谈。1888年奥斯顿退休,离开教育界,移居柏林享受余生,专心追逐自己的梦想。

为了揭示动物隐匿的才能,奥斯顿最初的尝试发挥了自己的职业特长——教授数学。他给一只猫、一头熊和一匹马讲授数学的基础知识,试图发现它们的天资。日复一日,奥斯顿在黑板上写数字符号,教他的动物学生们通过移动爪子或蹄子的次数来掌握计数的本领。奥斯顿为他这所怪异的学校写过一份教学研究报告,报告描述了猫很快丧失了兴趣,熊充满了敌意,马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计数,能够正确表示黑板上写出来的所有数字。于是,奥斯顿把猫和熊开除了,专心致力于培养马这个得意门生。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奥斯顿几乎都在教那匹马,从简单顿足计数到复杂的运算。直到1900年,一切都进行得还算顺利,不幸的是,马同学在1900年死去了,这对于奥斯顿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为了展示自己非凡的教学水平,奥斯顿誓言一定要重建学校,再招一个动物学生。这一次,他的新学生是一匹俄罗斯小步跑马,名为汉斯,在其后的四年里,奥斯顿又从基础数学开始教育汉斯。

猫很快丧失了兴趣,熊充满了敌意,马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计数,能够正确表示黑板上写出来的所有数字。于是,奥斯顿把猫和熊开除了,专心致力于培养马这个得意门生。

1904年,奥斯顿和汉斯都已经准备充分了,决定进行一次公开演示课。为数不多的观众应邀来到奥斯顿家的庭院,围成一个半圆,奥斯顿蓄着长长的白胡须,身着宽松的工作服,头戴黑色礼帽,站在汉斯身边,请观众出题计算。每次,聪明的汉斯都以踩踏鹅卵石的方式给出正确答案。汉斯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答的问题包括简单的加减法、分数、平方根等。

这次成功给了奥斯顿极大的鼓励,奥斯顿决定增加节目单的内容。通过反复的教学努力,这匹马能够说出时间,能为一段旋律选择合适的音调,会通过点头或摇头来回答问题。在一次展示会上,汉斯以变换踩踏次数的方式,正确定位了字母表中字母的位置,接着汉斯表演了逐字母拼写单词的本领。用这种难度颇高的技能,汉斯甚至正确拼写出了观众的名字和地址。

起初,德国学术界对聪明的汉斯很不看好,不相信马能数数、聊天,认为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恶作剧罢了。经过再三考虑,研究人员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理睬,认为随着时光的推移,汉斯肯定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为时已晚,1904年,聪明的汉斯成了市民的谈资,地方报纸定期做专题报道,并跟踪报道汉斯的踏蹄计数才能,讲述汉斯惊人的数学天赋。最后,学者们决定跟随舆论,对汉斯和他的主人展开调查研究。

1904年9月,柏林著名心理学研究所的卡尔·斯图姆夫教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13位专家应邀到会,包括兽医、马戏团经理、骑兵军官、柏林动物园董事和若干名教师,研讨会的目的是对聪明的汉斯进行考察。经过大量周密认真的观察,委员会宣布,聪明的汉斯并没有依照周围所有明显的信号做出反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新闻界对此持续关注。在出道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聪明的汉斯扫清了第一关测试的所有障碍,向得到科学界的认可迈进。



聪明的汉斯效应


不难想到,斯图姆夫教授由于认可了一匹有智商的马,受到很多同僚的抨击,于是他更热衷于对汉斯进行全面研究。斯图姆夫是一个大忙人,深知所有的调查研究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像大部分教授想到的一样,斯图姆夫把这个研究课题转交给自己的学生去完成。奥斯卡尔·普法格斯特当时30岁,在柏林研究所工作,是一位志愿者,当斯图姆夫问他是否愿意花大量时间陪伴一匹会算术的马时,普法格斯特勉强接受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项工作会引导他涉猎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教材。

1904年10月至11月期间,普法格斯特花了两个月时间专门研究聪明的汉斯。为了尽可能减少干扰,普法格斯特在奥斯顿的院子里支起大帐篷,表演的时候,汉斯站在帐篷的一端,观众在旁边向汉斯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为了确保马儿能顺利完成任务,每次回答完问题之后,普法格斯特都会奖励汉斯一小块面包、胡萝卜或糖果(有趣的是,现在对大学的本科生,这样的小奖励也是很奏效的)。与马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奥斯顿和汉斯都很容易发火,普法格斯特在调查研究期间被汉斯咬过好几次。虽然如此,这位年轻的德国研究人员依然信念坚定,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实验。

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的:前提条件是参与的各方,包括聪明的汉斯、奥斯顿和提问方都能够看到卡片的正面时才能提问,随后汉斯踏蹄,给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汉斯的正确率高达98%。但是当普法格斯特改变卡片的方向后,只让汉斯看到卡片正面,而奥斯顿看不到,答案的正确率降到6%。再举一个例子,奥斯顿对汉斯的耳朵低语两个数字,要汉斯给出这两个数的和,汉斯踏蹄计数的结果没有问题,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奥斯顿和普法格斯特分别向汉斯耳语一个数字,奥斯顿和普法格斯特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数字,结果汉斯求和的答案却是错误的。

采用同样的办法,普法格斯特做过很多实验。无论是奥斯顿还是提问者知道正确答案时,汉斯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只要其中有谁不知道正确答案,汉斯就会失败。普法格斯特的结论是,聪明的汉斯并没有自主思维,而是凭借周围环境给出答案,比如说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揭穿世界上最聪明马儿的秘密之后,很多研究人员往往会就此结束。而普法格斯特却不同,为了给导师一个完整的交代,博得他的赞许,在第二个月里,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点关注各种细节,认真记录奥斯顿等人在实验期间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然后仔细分析获得的数据,确认哪些与汉斯的行为有关,哪些无关。

普法格斯特将其发现的内容和结论汇集成书,即《聪明的汉斯(奥斯顿先生的一匹马):对实验动物心理学和人类心理学的贡献》(Clever  Hans[The  Horse  of  Mr.von  Osten]: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Animal  and  Human  Psychology)。该书指出,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微小的肢体信号。拿马儿计数来说,每当奥斯顿和提问者身体前倾或低头时,汉斯总会欢快地踏蹄计数。而当周围的人稍微身体后仰、抬头、眉毛上挑或扩张鼻孔时,汉斯就会停止踏蹄计数。在点头或摇头回答问题时,马儿汉斯的回答完全是针对奥斯顿头部的细微运动来做出反应。

有了这些知识,普法格斯特最终学会控制聪明的汉斯了,只要适度运用表情、肢体和头部的运动就能让汉斯给出预想的答案。

大多数研究人员到了这个程度可能就结束了,但普法格斯特是个例外。回到实验室之后,他扮演起了汉斯的角色。普法格斯特邀请若干不知情的志愿者,请他们站在自己身边,一边想一个数字一边用右手做拍打的动作,志愿者头部装有传感器,能够随时记录他们所有的动作。普法格斯特回答正确的时候,几乎所有志愿者都有某种非自主性的动作,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无法抑制发出这些微妙的信号,即使在其知晓的情况下也无法抑制。普法格斯特发现非自主运动的平均幅度只有1毫米,奥斯顿发出的动作信号估计小于2毫米(奥斯顿的宽边帽具有信号放大的作用,能够把数值放大至3毫米)。

1904年12月,锲而不舍的普法格斯特向世界宣布了他的发现:聪明的汉斯并非天才,它只是对周围的人发出的信号做出非知情回应。此后多年,奥斯顿不再谈论动物,代之以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聊天。

尽管普法格斯特的研究结果赢得了国际声誉,但同时也受到了质疑。这时,当奥斯顿和其他人站在汉斯的背后,聪明的汉斯演出也屡屡成功。批评者们认为,就算汉斯周围的人不知不觉中发出了极其细微的信号,但当汉斯根本无法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帮汉斯作答呢?答案在于马独特的视觉系统。

马和人在视觉方式上有所不同。人是食肉类动物,能够看到鼻子底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人的双眼集中在面部,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能够准确定位距离;马是被捕猎的动物,始终都需要观察来自各个方向的可能攻击,马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而且向前凸起的程度很大,这样能够将周围的环境尽收眼底,视角幅度接近180度,马头正后方的盲区非常小,也就是说,它几乎能够看到周围所有的事物。这就是人们从后部接近马的时候马经常尥蹶子的原因。所以,聪明的汉斯能够看到身后的奥斯顿和观众。

尽管收集了大量证据,奥斯顿还是无法接受普法格斯特的结论,在调查的最后阶段他撤走了聪明的汉斯。奥斯顿认为普法格斯特是在指控他耍诈,他觉得聪明的汉斯是在普法格斯特的实验中才学会对人们的细微肢体语言做出反应的,而不是实验前他教的。奥斯顿把自己的余生都用来努力消除这匹马所受到的“愚蠢科学实验的影响”,在普法格斯特宣布结论的几个月后,奥斯顿就逝世了。

聪明的汉斯后来被珠宝商卡尔·克罗尔购得,继续它的表演,克罗尔相信自己的动物不但具有脑力计算能力,而且可以直接和人类对话。普法格斯特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帮助军队训练军犬,后来在柏林大学执教。尽管普法格斯特未能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但是他对聪明汉斯的研究无疑值得在科学史上记上一笔。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很快意识到,普法格斯特发现的一般原则可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实验人员可能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影响了实验的参与者,令他们做出自己期望的实验结果来。

这一现象被称为“聪明的汉斯效应”,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在很多场合都存在。其中最经典的是对老鼠的实验。实验开始时,将老鼠随机分成两组后发放给学生,实验人员告诉学生,经过定向喂养,其中一组老鼠的钻迷宫成绩优异,另一组低劣。事实上,老鼠根本没有经过定向喂养。然后,学生们进行实验,让老鼠钻迷宫,实验报告表明,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即所谓“聪明”老鼠的成功率高出“笨”老鼠成功率51%。

类似的实验还有“皮格马利翁实验”。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对一个年级的儿童做了一个测试。这个测试是一种新的智力测试。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都得到了一份在测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名单。罗森塔尔告诉老师们,这些学生智力超常,肯定会得高分。事实上,罗森塔尔的实验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智力测试,得高分的学生名单也是随机设定的。结果,学年结束的测验结果表明,被设定为获得高分的学生与未被设定取得高分的学生相比,平均成绩高出15分。

再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艾奥瓦州立大学的加里·沃尔认为,警察让嫌疑犯列队等候目击证人的指认,这种做法会在不知不觉中误导目击证人选出某个特定的嫌疑犯。这种情形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00多年前同样无意识的非言语类信号对聪明的汉斯造成的影响。

通过多项实验,研究人员认识到要消除“聪明的汉斯效应”,就要对实验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隐瞒部分实验内容。目前认为“盲”方法是最佳的科学研究方法,而这都归因于一匹会算术的马。

如果说毕晓普的超能力是“读心”,那么其他所谓的心灵超能力则主要表现在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真的有人可以像控制玩偶一样控制别人的心智吗?多年以来,有几个小说家和电影导演给出过肯定答案,可我们想知道的是虚构故事背后的事实。那么,是否真的有人被催眠并做出违反自己意愿的事呢?



斯文加利效应:操控他人的行为


1894年,乔治·杜·莫里耶出版了他的经典小说《特丽尔比》(Trilby)。小说中的催眠师斯文加利对女主人公特丽尔比·欧·费荛实施了催眠术,并利用她为己牟利。作为当时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在畅销榜上仅次于布莱姆·斯托克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Dracula)。它在现实中引发了特丽尔比帽子风潮,形成了斯文加利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相信的确有人可以操纵他人的行为。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大概在20世纪末,很多研究者都做过催眠实验,试图解开斯文加利效应之谜。实验中,他们先是催眠实验参与者,然后要求他们执行命令,比如模拟谋杀,把一杯硫酸(实际上是水)泼到研究人员的脸上。尽管有些实验参与者确实在催眠状态下向研究人员泼出了假硫酸,然而这项实验的条件并没有严格控制,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比得到的结论还多。20世纪6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奥恩和弗雷德里克·埃文斯决定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

奥恩找了一些容易受暗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实验。奥恩催眠了每个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坐到一个空箱子的开口处。研究员把一条无毒的绿树蛇放到箱子里,然后告诉这些学生,他们必须抓住那条蛇。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指示抓住了蛇。随后,研究人员带着厚手套,把一条真正有毒的红腹黑蛇放到箱子里。研究人员解释,这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咬一口就能让人毙命。当毒蛇被放到箱子里后,这些处于催眠状态下的学生都被告知,他们要去抓住这条蛇。令人吃惊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做出了和之前一样的动作,当他们把手伸向箱子里的时候,研究人员悄悄地用一块玻璃把他们的手和毒蛇隔开了。

从表面上来看,奥恩和埃文斯似乎已经使被催眠的学生做出了违背自身利益的行为。所以,在研究的第二阶段需要设计更巧妙的实验,以此来判断奥恩和埃文斯的发现是不是可信。研究人员选择了六个不容易受暗示影响的学生,让他们假装被催眠。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学生同样会伸手去抓蛇,无论是无毒的蛇还是毒蛇。所以,第一阶段看到的现象并不能用催眠来解释。为了解开学生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抓毒蛇的谜题,研究人员询问他们,当他们把手伸向毒蛇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知道自己在参加一项研究实验,所以他们相信研究人员不会让他们受到伤害。这就表明,研究人员不可能客观评价人们在催眠状态下是否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来。大学伦理委员会也不可能让参加实验的学生真的身处险境。

研究人员解释,这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咬一口就能让人毙命。当毒蛇被放到箱子里后,这些处于催眠状态下的学生都被告知,他们要去抓住这条蛇。令人吃惊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做出了和之前一样的动作。

然而,当研究人员仔细回顾之前针对斯文加利效应的研究之后,发现有一个表演可以解决这个谜题。在20世纪末,是催眠师同时也是研究者的朱莉斯·里奇奥斯,在巴黎的萨尔皮提里中学做过一次很不寻常的表演。里奇奥斯给一位年轻女士实施了催眠,然后递给她一把橡皮匕首,并告诉她,她手里是一把真正的匕首,命令她到观众席中去刺人。她立刻就这么做了。里奇奥斯认为人们在被催眠的情况下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所以他以为这个表演就可以证明催眠可以让人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举动来。然而,当演出结束,大部分观众都走了之后,一群淘气的医学院学生命令那个仍然在催眠状态的女子脱掉衣服。这个女人应该是意识到,用橡皮匕首戳人是有趣的,而当众脱衣服就令人尴尬了,所以她并没有这么做。实际上,她听到这个命令后,就站起来跑出去了。有趣的是,后来有人重复了这个不太道德的有趣实验。

20世纪60年代,某位大学研究人员随机在志愿者中挑选了一位女性,将她催眠后,让她坐在一群人面前,命令她脱掉衣服。令这位教授吃惊的是,这个志愿者听到命令后马上开始解扣子,于是教授立刻喊停,结束了实验。只是后来教授才发现,他挑选的人恰好是个职业脱衣舞娘。

奥蒙德·麦吉尔是一位天才级别的催眠术士,生于1913年,曾在“祖别博士”舞台上表演多年,开发了许多当代催眠术舞台表演技巧。1947年,麦吉尔出版了《天才催眠表演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Genuine  Stage  Hypnotism),其中介绍了一个如何让小鸡一动不动,就如同被催眠了一样的故事。据麦吉尔描述,只要握住小鸡的脖子,将鸡身前部放到桌子上,并保持鸡头的水平状态,最后在桌子上用粉笔从小鸡嘴部画一条2英尺长的直线,这样小鸡就会躺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详见下图)

处于催眠状态的小鸡可以吃洋葱,戴X光眼镜,跳脱衣舞。开玩笑了,实际上小鸡不是被催眠了,而是动物自身的一种“僵直性不动”状态的本能。小鸡在“僵直性不动”的状态下会佯装死亡、蒙骗天敌,使自己脱离危险。唤醒小鸡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延粉笔线的方向推动小鸡,它就可以脱离催眠状态。

尽管和电影、小说的情节出入很大,科学研究还是证明了催眠不能让人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来。可是,针对精神控制的研究取得了更积极同时也更令人担忧的成果。为了了解更多,我们需要探讨邪教的阴暗世界。



从推销猴子到魅力牧师:邪教的阴暗世界


生于1931年的吉姆·琼斯在美印第安纳州的乡下长大。他的邻居们称他是“怪小孩”,因为琼斯大部分童年时光都花在研究宗教、虐待动物、探讨死亡这些事情上。在童年时期,琼斯还展示了他对布道的兴趣。后来一位幼年的玩伴回忆说,琼斯曾经在肩上搭一块破布,把其他孩子聚起来,自己假扮魔鬼对他们进行说教。十来岁的时候,他成为当地卫理公会教堂的学生牧师,当教堂领袖不让他对混合种族人群进行布道时,他退出了卫理公会。1955年,24岁的琼斯集合了一小群追随者,创立了自己的教堂——人民圣殿。令人不解的是,他是通过一家一户上门推销宠物猴子,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推销宠物猴子的空闲时间里,他刻苦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很快,他就成为了颇有名气的魅力牧师。

琼斯最初的布道涉及平等和种族融合,他鼓励自己的追随者为穷人提供食品和工作岗位。随着声名的传播,逐渐有超过1000人到他的教堂来听道。琼斯继续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改变社区,开设靓汤厨房和养老院。1965年,他声称看到未来的景象,美国中西部将会遭受核武器的打击,于是他劝说了上百个信众随他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的雷德伍德山谷。同时,他依然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继续帮助瘾君子、酒鬼和穷人。

1955年,24岁的琼斯集合了一小群追随者,创立了自己的教堂——人民圣殿。

20世纪70年代初,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琼斯要求他的信众做出更高的承诺,要求他们在假期里和其他圣殿信徒待在一起,而不是和家人在一起,并且要求他们把积蓄和个人物品捐献给教堂。此外,琼斯还染上了很严重的毒瘾,他偏执地认为,美国政府要摧毁他的教堂。当地记者开始关注人民圣殿信徒的健康问题,这让琼斯很不舒服,于是他把总部搬到了旧金山。在这里,他的布道同样取得了成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圣殿信徒的人数就翻倍了。不过,记者很快就再次撰文批判他,这促使他决定离开美国,到国外建立自己的梦想社区。



美国历史上最悲惨的集体自杀事件


经过谨慎挑选,琼斯最终决定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建立自己的社区。在琼斯看来,这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圭亚那当局很容易受贿,这样就可以让他从事非法武器与毒品交易。1974年,他从圭亚那当局得到了4000亩西北部丛林的租赁权。他把那里命名为“琼斯城”,随后,魅力牧师带着几百名追随者收拾行囊,迁往圭亚那。这个过程很残酷。琼斯城可谓与世隔绝,土壤贫瘠,最近的水源在7英里之外,而且路途崎岖泥泞。严重的腹泻和高烧是琼斯城的常见病。除了每天11小时的工作外,圣殿信徒们还要出席很长时间的晚祷告并参加社交课程。如果谁失职了,就要接受惩罚,惩罚包括被关在棺材一样的木箱子里、在废弃的井里待上几个小时。

1978年11月17日,美国国会议员利奥·莱恩决定前往圭亚那的琼斯城,调查有关那里的美国公民受到琼斯控制的传言。当他刚到那儿时,听到的是对于琼斯城的一片赞扬之声。然而,在第一天访问即将结束之前,有些家庭偷偷地向莱恩透露,他们生活得非常痛苦,希望尽快离开此地。第二天早上,11名圣殿信徒似乎感觉到了琼斯城即将成为是非之地,于是穿过30英里的浓密雨林秘密出逃。而在那天晚些时候,莱恩和一小部分打算离开的人前往附近的机场,打算乘飞机返回美国。琼斯率领的圣殿“红色旅”武装人员在机场附近埋伏射击,打死了莱恩和他的随行人员。莱恩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执行公务时遇害的国会议员。

琼斯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小王国面临崩溃,于是召集了琼斯城的所有居民,宣布莱恩及其随行人员都被处决了,并且声称美国政府要对琼斯城进行报复,呼吁大家集体为了未完成的“革命”自杀。然后,一大桶掺有氰化物的葡萄汁被抬了出来,琼斯要求每个人都喝一杯。他命令父母先给孩子们喝,然后自己再喝。当时留下来的录音带表明,琼斯向那些不愿意参加自杀的信徒咆哮:“我不在乎惨叫,我不在乎痛苦的呼喊,这样的生活就是无尽的死亡。如果你们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你们现在会很乐意走在死亡的前头。”在这次集体自杀仪式上,超过900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包括270名儿童。尽管自杀仪式现场有几名武装人员来回巡视,不过,看上去绝大多数信徒都是自愿自杀的,其中一名妇女在自杀前,还在自己的手臂上写下“吉姆·琼斯是我的一切”。这一集体自杀事件是2001年“9·11事件”前,美国历史上单次非正常死亡民众人数最多的一次。

30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纷纷研究,试图解释吉姆·琼斯如何能让那么多人自愿结束生命,他又是怎样做到让父母自愿亲手毒死自己的孩子的。其中有一项研究指出,大部分人民圣殿的信徒心理非常脆弱,而琼斯关于平等和种族融合的言论正好给了他们需要的慰藉。琼斯把琼斯城称作“乐土”,父母可以在这里养育自己的孩子,远离种族歧视。另外,琼斯设立的目标也很诱人,他向人们宣扬,琼斯城要让人们从无所事事中解脱出来,人人都有目标、有价值,每个人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互相关怀,互相体谅。正如一个幸存者说的那样:“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加入了邪教……你加入的是一个宗教团体,你和你喜欢的人一同生活。”这些都为日后的琼斯城惨剧埋下了伏笔,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构成集体自杀的充分理由。尽管人们在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加入宗教或者政治团体,因为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家庭般的关怀,但这并不能让人们放弃自己的生命。心理学家们认为,琼斯用了四个工具对信徒进行心理控制。



洗脑的四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登堂入室

斯坦福大学的乔纳森·弗里德曼和斯科特·弗雷泽曾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扮成义工,挨家挨户解释,由于附近的交通事故频繁,请附近的居民在他们的院子里树立“小心驾驶”的标志牌。由于标志牌非常大,竖在院子里明显会破坏花园的景观。不出所料,很少有居民愿意这么做。在实验的下一阶段,研究人员去到另外的小区,这次请居民在院子中竖立一块“做个安全驾驶员”的标志牌。这次的标志牌只有3英寸见方,所以几乎所有居民都乐意这么做。两周后,研究人员再次到访,请第二组接受竖立标志牌的居民换成更大一些的标志牌。令人吃惊的是,有超过七成多的人愿意竖立那个又大又丑的标志牌。这一概念被称作“登堂入室”。它首先让对方接受一个温和的要求,然后慢慢换成更加夸张的要求。

从以上实验可以发现,琼斯就是使用了这样的技巧来控制手下的信众。信众一开始只被要求捐献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给圣殿,可随着时间流逝,要求捐献的金额越来越大,直到他们把所有的积蓄和财产都捐献给了琼斯。同样,在自我奉献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当刚加入圣殿的时候,琼斯只要求信众每周抽出几个小时为社区工作。慢慢地,时间就会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多,直到要求信众长时间工作,比如帮助圣殿吸收更多的人加入,给政治人物和媒体写信等。通过一点儿一点儿施加影响,琼斯成功地利用了“登堂入室”的技巧,使得众多信徒最终心甘情愿地献出生命。如果人们不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拒绝过分要求的话,这样“登堂入室”的手段就会每每奏效。琼斯使用的第二个心理技巧及时平息了潜在的叛众。

第二个工具:强行求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一系列关于从众性的实验。阿希要求实验参与者每次单独到实验室来,然后把他介绍给另外六名志愿参与者。他不知道的是,介绍给他的六名志愿参与者其实是阿希的实验助手。整个实验组由一名志愿参与者和六名假冒的志愿参与者组成,他们坐在桌子前面,被告知需要进行“视力测试”。他们看到的是两张牌。第一张牌上有一条线,第二张牌上有三条线,长短不同,其中一条和第一张牌上的一样长。整个小组得说出第二张牌上到底是哪条线和第一张牌上的长度相同。七个人的座位是特意安排的,确保真正的志愿参与者最后一个发言。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判断。因为假冒志愿者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在前两轮实验中,六名假冒志愿者给出的都是正确的回答,而在第三轮实验中他们刻意给出错误的回答。阿希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判断有几成人会在明显错误的引导下,放弃自己的判断而随大溜。结果令人吃惊,超过七成的人会随大溜。在稍微调整一下实验过程后,阿希要求六名假冒志愿者中的一个人给出不同于其他五个人的回答,因为有“杂音”的出现,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随大溜的比例立刻降到两成。

人民圣殿教是从众心理实验的一次巨大实践。琼斯知道,任何异议都会鼓励其他人也说出自己的不满,所以他不允许有任何批评的声音存在。为了避免异议出现,琼斯利用眼线控制信徒,所以,任何异议都会遭到鞭笞惩罚或者当众羞辱。他同时还把任何企图互相关怀的小群体拆散。连信众的家庭都被拆散,最开始是孩子们在祷告的时间得坐到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后来其他信徒提供的日托服务会接管孩子们。琼斯鼓励夫妻的婚外性行为,这样就可以消解婚姻的纽带。同样,琼斯城周围的茂密雨林确保了整个圣殿社区和世界隔绝开来,这样他们就听不到来自外界的质疑。这样排除异己、强行求同的效应逐渐升级发酵,最终导致集体自杀。在集体自杀仪式的录音带中,有个母亲公开质疑,认为孩子们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琼斯很快采取行动,平息异议,宣称孩子们更有得到平和的权利,“我们能做的,就是离开这个该死的世界”。随后,人群为琼斯欢呼,一个男人大声喊:“我的姐妹,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已经见证了美好的时刻。”另外一个人马上接着说:“如果你让我们现在就献出生命,那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然而,琼斯并不满足于登堂入室、排除异己的手腕。为了控制信众的思想,琼斯的第三个心理武器就是,他宣称自己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他会显灵。

第三个工具:表演神迹

有一部分信徒追随琼斯是因为他会显灵。比如,他会让遭受病痛折磨的人来到他的教堂前,让病人张开嘴,接着他会很戏剧化地从其嘴中拽出一块“致癌”组织,称这样他们就可以痊愈了。有时,琼斯还让拄着拐杖的病人扔掉拐杖,并要求其沿着走廊起舞,忽然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跛脚的病人好像瞬间痊愈了。他还声称能够听到上帝的指示,对于前来教堂的信众,他可以准确地说出他们的个人信息。有一次,来听他布道的人比预想的多出很多,于是琼斯宣布,他可以变出更多的食物供大家食用。几分钟之后,教堂的门打开了,一个教会人员端着两大盘子炸鸡走了进来。

所有这些,都是骗局。在治疗“癌症”的案例中,琼斯从患者嘴里拽出的实际上是一块臭鸡胗,琼斯只不过表演了一个魔术。治愈“跛子”的案例中,跛子是琼斯的忠诚信徒扮演的。而关于信众的个人信息,琼斯并不是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实际上是他的爪牙通过翻检信徒丢弃的信件和其他有用的文件得到的。关于炸鸡,有信徒后来回忆,在变出食物的奇迹发生之前,他曾经看到教堂的人从肯德基快餐店买了好几桶炸鸡。当琼斯发现有人质疑他的时候,他就把藏有轻度泻药的蛋糕分给那个人,宣称上帝会用呕吐和腹泻来惩罚存有疑心的人。

第四个工具:自我辩护

1959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做了一项深入研究,揭示了信仰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随时光倒流,回到当时的实验现场,想象一下你就是其中一位实验参与者。

当你到达阿伦森的实验室后,研究人员会问你是否愿意参加关于性心理学的小组讨论。这么有趣的话题,你当即答应参加讨论。研究人员于是解释,有些人在讨论中会很敏感,所以所有的志愿参与者都得通过一个“尴尬”的测试才能继续。你会拿到一张充满挑逗性词语的纸,还有两篇对性行为活灵活现的描述文章。研究人员让你把那些词语和描写都大声朗读出来,同时他要对你脸红的程度打分。经过这该死的“尴尬”测试之后,研究人员告诉你,好消息是你通过了测试,所以你可以到小组中参加讨论了;坏消息是“尴尬”测试的时间拖得比预想的要长了些,所以你参加的时候小组讨论已经开始了,你只能听他们的讨论。研究人员让你坐到一个小隔间里,并解释说所有参与者都是坐在分隔间里的,这样可以确保隐私不被泄露,他还给你准备了一副耳机。当你戴上耳机,你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你听到的是这个小组正在讨论《动物的性行为》这本书。讨论结束后,研究人员请你对自己的实验体验打分。

和很多心理学实验一样,阿伦森的实验中同样有很多刻意隐瞒的部分。这个实验是关于信仰心理学的。当参加实验的人到达实验室的时候,他们会被随机安排到两个小组中去。一半人按照刚才说的过程进行实验,他们被要求朗读那些非常具有挑逗性的词语和文章,另外一半人被要求朗读的材料不具有挑逗性(类似“妓女”和“贞女”的区别)。但每个人听到的小组讨论都是同样的录音磁带,每个人都被要求对自己的实验体验评分。大多数阿伦森时代的心理学家都倾向于认为,那些经历了更尴尬测试环节的人,对实验的评分会比较低,因为他们会把分值和自己所经历的强烈失落联系起来。然而,阿伦森对于“自我辩护”心理的研究让他认为,实验结果应该与大多数人预料的相反。阿伦森推测,那些读了挑逗性文章的人会倾向于为自己辩护,说服自己,这一次参与实验是值得的,并最终给出高分评价。实验结果验证了阿伦森的推测。尽管所有人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录音,可那些经历过极其尴尬测试环节的一组人给出的评分远远高于另一组。

阿伦森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过痛苦和屈辱之后,仍然愿意留在某个组织之内。美国大学中的兄弟会往往会让刚刚入会的新生吃一些很难吃的东西,或者脱光衣服;军队也会对新兵进行极端环境训练;实习医生在成为真正的医生之前,往往要值夜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琼斯那里,他通过这样的策略让信徒对人民圣殿产生归属感。信徒要参加冗长的会议、给教主写忏悔信、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圣殿,甚至让他人来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琼斯怀疑某人对圣殿不忠,那么他会让其他信众对其进行惩戒。如果用常识来判断,人们经历过这些之后肯定会离开人民圣殿的。可事实是,自我辩护的心理反而让这些信徒更加离不开人民圣殿。

吉姆·琼斯这些控制他人心智的手段,与催眠术、施加暗示都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琼斯利用了四个关键的心理原则。首先,“登堂入室”让对方逐渐陷入自己的控制。当教主的一只脚跨进信徒心灵的大门之后,信徒们就会被要求做出更大的牺牲,不知不觉之中,信徒就完全陷入邪教的控制之中了。其次,任何异议都必须清除,怀疑者被排除,整个邪教团体和外部世界就更加隔离开来。第三点,显灵。通过教主的通灵表演,教徒们会相信他拥有和上帝对话的能力,所以就更不会质疑了。第四点,自我辩护。你也许会以为奇怪而痛苦的宗教仪式会吓跑教徒,可实际上正好相反,这些痛苦的宗教仪式反而会让教众对整个宗教组织产生向心力。

当然,你也许会假设,如果这些信徒不是和外界社会隔绝开来,也许可以抵御这些心理控制手段,认清邪教的本质,从而避免惨剧的发生。然而,从我们对邪教的研究来看,这样的想法太天真了,因为这些信徒们一旦陷入邪教教主的魔掌之中,便很难自拔。

实战练习

如何避免被洗脑

如果注意以下四点,避免被洗脑也不是什么难事。

1.你有没有感觉“登堂入室”的情形正在自己身上发生?某个组织或者某个人有没有让你做出一点儿小奉献?他们有没有逐渐加码?如果是的话,你真的打算这么做吗?你有没有被他人操控了?

2.如果有一个企图让你和外界社会隔离的组织,请注意提高警惕。仔细想想,他们有没有让你和家人朋友断绝往来?还要注意,在这个组织内部,反对的意见和公开的讨论是不是往往被压制?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是”的话,一定要小心不要和该组织有什么关联。

3.某个组织的领袖是不是声称自己有超自然能力?也许他会表演即时治病或者预言未来的把戏。就算有些表演是真的,也要想到这有可能是用来自欺欺人的骗局。除非你亲自调查出背后的真相,请注意,不要被所谓的超自然现象所迷惑。

4.某个成员在加入某组织的时候,有没有经历那种痛苦、艰难甚至带有侮辱性质的仪式呢?请记住,这些仪式往往是事先设计好的,其目的就是让入会成员增加对组织的归属感。问问自己,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仪式?



外星人会来拯救地球人吗


1950年,心理学家利昂·菲斯廷格碰巧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说某个神秘团体预言世界将要灭亡。根据这篇报道所说,一个叫玛利亚·基奇的女子声称,在“自动书写”的仪式中,有外星人带话给她,说世界将要灭亡。基奇于是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召集了11个人,让他们相信,在1954年12月21日会有特大洪水发生,可是他们不必担心,因为在灭顶之灾到来之前,外星人会派飞碟来救他们。

菲斯廷格很好奇,他想知道,在他们所预言的大洪水和飞碟都没有出现之后,基奇这帮人又会怎样。为了弄清整个事件的经过,他派了几个人扮作卧底,潜入这个小团体,暗中观察、记录这个团体中的每个心理学现象。最后,他把自己的研究写成一本书——《当预言破灭》(When  Prophesy  Fails),菲斯廷格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邪教的内部运作情况。

1954年,当所谓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前的几天,基奇和他的信徒反而变得很愉快,有个信徒甚至做了一个飞船形状的大蛋糕,上边还写着“飞到空中”。在毁灭日当日,整个小团体既紧张又兴奋。外星人给基奇带话,说是在午夜时分,他们会敲基奇的门,然后带领所有信徒到停在附近的飞船上去(很明显,房子外边没有停飞船的地方)。外星人告诉他们说,所有人都不能带任何金属制品,所以在飞船到来之前的那段时间,这些信徒都把皮带换成了绳子,把衣服上的拉链剪掉,把鞋上的扣眼挖掉。基奇把写有自己预言的本子放进一个很大的购物袋里,带领所有人等待外星人的来临。

可是午夜过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外星人没有来。所有人都沉默下来了,在随后的四个小时内,他们试图找出外星人没有来的原因(不可能找出原因的)。后来,基奇开始痛哭。然而,几个小时之后,她说她又收到了外星人的消息,并告诉她说,由于这些信徒已经将消息公开,所以预计的大灾难被取消了。这项研究表明,这些人有超强的解释本领,能够置事实于不顾,用编造的话语来说服自己继续相信原有的信念。也就是说“我心已决,别用任何事实来误导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的信念一般不会受到外力的干扰,哪怕是灾难性的打击也不能将他们击倒。在基奇这个团体中,最终只有两个人放弃了对基奇的信任,而他们在起初加入这个团体时就表现得不是很投入。


1954年,当所谓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前的几天,基奇和他的信徒反而变得很愉快,有个信徒甚至做了一个飞船形状的大蛋糕,上边还写着“飞到空中”。

菲斯廷格还发现,大多数小组成员都选择了主动向外界宣传他们的主张。由于之前的预言失败了,整个小组有意回避媒体,只勉强接受个别媒体的采访。可当他们和媒体接触之后,就迫不及待想要再次宣扬他们的想法。菲斯廷格是这样解释这种奇特行为的:这些人需要通过说服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信仰是对的。

基奇团体的结局是分崩离析,所有人各奔东西。他们中有的人不再宣扬飞碟救世,转而宣传其他的福音,有的人则彻底回到先前的生活状态。基奇越来越担心会遭到法律制裁,四处躲避。在秘鲁躲避了很多年之后,基奇回到亚利桑那州,继续宣扬自己和外星人接触过,直到1992年去世。

如果本章所讨论的精神控制仅仅是在古怪的邪教中存在,那将是令人欣慰的。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政治人物也会用消灭异己的办法来误导民众,他们把不让民众知道的事千方百计地隐藏起来或者歪曲事实。市场推广人员利用“自我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