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 捕捉微表情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相对于身体的应激微反应而言,脸上的应激微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表情”具备三个特点:

1.感觉很熟悉,其实更陌生;

2.变化的速度更快,幅度更小;

3.受社会影响,干扰因素很多,变化更多。

所以,从身体微反应(Body  Micro-Expression,  BME)晋级到面部微反应(Face  Micro-Expression,  FME),会要求大家更加耐心和细心地学哦,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会天天看到爸爸妈妈的脸。长大后,又会持续不断地看到身边的同学、老师等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很好地解读别人的表情。但是,见得越多,就越觉得复杂。尤其是进入社会之后,各种利益交锋、各种钩心斗角也都会在脸上有所展现,孰真孰假很难判定。被骗之后痛定思痛,很多人会认定脸上的阴晴并不可靠,不但复杂混乱而且亦真亦幻,所以不会再通过语言和表情来判断事实真相。

其实,人的表情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比较原始的情绪性表情,另一类是比较“先进”的社交性表情。

情绪性表情是人的动物性表现,在感到喜怒哀乐的时候不由自主出现在脸上的真实表情。不管如何进化,人类毕竟还是一种蛋白质生物,脸上每块肌肉的位置、功能和收缩运动所引起的形态改变,都具备特定的生理意义,这些变化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美国学者Paul  Ekman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七大类情绪的面部表情是相同的,与地域、种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外界因素无关。因为人的生物特性是进化的结果,而非意识影响的结果。

社交性表情是人后天在社会中学习到的本领。人虽然是动物,但也是社会生存的物种,人和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和高级,所以每个人必须学会与他人交流的技巧。除了语言、文化和专业技能外,人还会在自己的生长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另外一种本领——表情。用什么样的表情来配合语言表述会更具影响力,用什么样的表情来适应当前的社会规则、礼仪并取得公众认同,每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学习和运用这个本领。比如,我们都在小时候被家长要求学会说“叔叔好”“再见”“我们一起玩好不好”“没事,我不疼,我不怕”……不论此时内心深处的感受是什么。

所以,很多人在听说可以根据表情来辨识真伪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表情多复杂啊!”可能还有一句潜台词大家都不好意思说:“不可能,表情最容易装了!”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学习并理解人类表情的“动物性”,也就是每一种表情的外在形态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根据生理反应和进化论的原理,每个人在产生情绪后,都可能流露出具有相同规律的表情。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如何辨别社交活动中的控制(伪装)表情。要想让对方产生情绪,有效刺激是重要的前提。

最后,我要强调,“微表情”之所以称为“微”表情,是本能意识和社交意识这两种意识的抗争结果。情绪产生属于本能意识,在遇到有效刺激的时候,会生气、会大笑、会失声痛哭,人脸天生会准备做出或者做出相应的表情;但限于社交过程中的文明准则,轻易不能气、不能笑、不能哭,人会根据准则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抑制甚至改变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因为我们通常看到的表情受到了抑制或改变,所以真实情绪的表情通常幅度很小、时间很短,表情形态也不完整,因此称之为“微”表情。而正是这些基于真实情绪的微表情,才具备解读当事人真实心态的价值。

微反应体系将人类的情绪按照情绪与刺激源力度之间的相关性,归纳为六大类: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

我们首先来看看每一种表情的生理意义。



一、人脸上出现的动物表情


人也是进化而成的一种生物,除了使用语言、使用工具和构建社会体系这些“大脑功能”比动物复杂之外,生理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人在产生情绪之后出现的天然表情,我们也可以在很多动物的脸上看到。

惊讶的时候会扬眉、睁大眼睛并张开嘴快速吸气。

厌恶的时候会皱眉,眯起眼睛,把嘴巴撅起来、抿紧。

愤怒的时候会立起眉毛、瞪大眼睛,伴随着怒吼。

恐惧的时候,眉毛一边皱着一边扭曲,双眼瞬时睁大,并需要深吸一口气。

悲伤的时候,眉毛降低扭曲,眼睛一边眯起一边流眼泪,嘴角向下撇。

愉悦的时候,脸上饱满的笑容会把眼睛挤成一条线,嘴咧开哈哈大笑。

除了皮肤之外,人的面部集中了几乎全部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它们的生理意义就是分别负责看东西、闻气味、听声音、品味道、吃食物,当然,鼻子和嘴巴还共同负责呼吸。

每一个表情都是由这些器官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那么,为什么在惊讶的时候会睁大眼睛?为什么在厌恶的时候会皱紧眉头?为什么笑的时候会咧开嘴?这些形态变化,都跟面部器官的生理作用息息相关。

我们来选择几个有特点的面部局部特写,来说明表情形态如何用来表达社会规则、礼貌、交往意图等,以及每一个表情形态的动作中原始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由此可见,看似非常社会化的表情,其实都是由脸上的肌肉运动引发器官形态改变而形成的。因此,每一种表情或多或少都会具备原始的生理意义。虽然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的表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注于有目的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让对方产生情绪波动,由此引发的表情还是能够忠实地表达其内心的状态,也就具备了解读价值。

在后面,我们会细致地讨论每一种情绪主导的表情具备什么形态特征,并找到这种情绪的本质,为发出有效刺激提供逻辑指导。



二、呀!我当时就惊了——惊讶类微表情


1.惊讶的原理和微表情形态


惊讶是在接收到意外信息的时候产生的情绪。一旦刺激信息突如其来,人的第一反应和动物一样,会短暂地停下所有手头的工作(身体冻结反应),全力捕捉和判断信息是否对自己有害,是否需要采取相关行动。

惊讶的情绪会迅速消失,因为这个判断的过程必须尽快结束,否则会给自己造成损伤。惊讶的表情会根据不同的情境保留不同的时间。惊喜的表情可以在脸上驻留长达几秒,而对抗的双方则会尽量压制自己的惊讶表现,以防被对方鄙视。

不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惊讶,都有共同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除非是轻松自在的状态,不然嘴张开吸气的样子会显得很傻。所以,通常的社交情境中(比如工作谈话),如果真的惊讶了,也不会那么没出息地张大嘴,但眼睛和眉毛还是会有微小的形态变化。

如果身处对抗情境中,比如谈判、审讯或者严肃的会议,仔细观察对方的眼睛可以辅助判断对方是否被惊到了。



2.惊讶微表情的应用


一对卿卿我我的小情侣正在互诉衷肠,突然,女孩一脸严肃地说:“我明天要出国了。”

小提示:

冻结反应也是惊讶情绪的外在表现哦!

同样是令人意外的消息,引发了两个人的惊讶。同是惊讶,却因感受不同,掺杂了其他不同的情绪。

惊讶的表情,除了能够说明刺激源出乎当事人意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解读意义:当事人对刺激源信息是关心的。如果不关心,即使意外发生也不会引起关注。

惊讶的微表情形态特征是上眼睑提升,暴露出来的虹膜面积要大于基线状态下的虹膜面积。另外,别忘了还配合有身体冻结反应呦!

总结:

如果从当事人的脸上看到了惊讶的表情形态,哪怕只有虹膜暴露的面积增大,也可以说明你所使用的刺激源是有效的,至少引起了对方的注意(他本就关心),而且是他没有想到的。意外的刺激如果引起了对方的关注,通往真相的大门就已经开了一道缝。



三、呸!好恶心——厌恶类微表情


1.厌恶的原理和微表情形态


厌恶来自于不足以产生威胁的负面刺激。

不论是不喜欢、不认同,还是排斥或者轻蔑,引发这些感受或行为的刺激源统一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已经被评估为负面刺激,也就是对于当事人而言,没有好处;二是虽然是负面刺激,但还不够强大,一旦强大到能够造成当事人的损失,比如身体受伤、金钱损失、名誉被毁等等,当事人就不再仅持厌恶态度,而是迅速升级为愤怒。

丑陋的外表、扑鼻的恶臭、腐烂的食物等是比较原始的厌恶类情绪刺激源。因此作为动物的人类会使用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来拒绝这些刺激,还会用手堵住耳朵、捂住口鼻来建立屏障,阻挡刺激源。对于表情而言,厌恶的面部动作就是:不看、不闻、不吃。



2.厌恶类微表情的应用


小气的男生,尤其是秋后算账、斤斤计较的男生,是很让女生讨厌的。

女生此刻的主观感受,大概和吃了什么恶心的东西一样,想吐,想躲,充分露出厌恶的表情。要是赶上暴脾气的,还可能一生气(愤怒情绪)就动手打人了。

讨厌和轻蔑之所以能够归结为同一类情绪,是因为它们都是当事人对刺激源自上而下的否定。

在招聘的过程中,浮夸自大是招人讨厌的典型行为。

在文明的人类社会中,如果某些人的人格和道德比较低下(比如善于谄媚和欺骗),或者轻视他人智商,也会引起广泛的反感。

当遇到看不起(低级评价)并且不认同的刺激源的时候,会有不屑、冷笑等厌恶表现。

总结:

当对刺激源持不认同且较低评价的时候,产生的情绪就是厌恶,厌恶可以延伸成为轻蔑、不屑、冷笑等各种变化的表情,同时配合身体的逃离反应。

使用低于对方预期的负面刺激,可以引起厌恶类情绪。观察到厌恶类的微表情出现,可以帮助判断当事人的自我认知和心态。因为当事人内心的预期比刺激源高并且不认同,才会出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否定”——厌恶。



四、我怒了——愤怒类微表情


1.愤怒的原理和微表情形态


很多情况都会引发人的愤怒,比如在街头遭到陌生人的肢体挑衅、自己宠爱的孩子被欺负、工资无端被扣、被人胡搅蛮缠干扰了正常生活、名誉被荒谬地玷污等等。乍一看,好像引发愤怒情绪的刺激源种类纷繁复杂,但仔细分析一下还是能找到共同规律的:一是负面刺激,也就是不利于当事人的刺激;二是刺激的力度比较大,让当事人感到危险——所关心的事物可能受到损害。

如果刺激力度不够大,当事人经过评估认为不大可能造成损害,那么内心变化的过程是这样的:排斥→建立屏障→不屑一顾→没有攻击欲望→产生厌恶情绪。如果刺激力度太大,当事人评估认为这个对手具有压倒性优势,随即失去防守或者反击的信心,情绪就会转变为恐惧。

比如,比自己弱的人进行挑衅,通常不会引起当事人的攻击欲望,而是对之表示不屑或者讨厌。

因为当事人的身材还算匀称,有一些小肌肉,但不是很发达,挑衅的对方是一个瘦小枯干的小混混,一看就是没什么本事的二货。所以当事人没有感受到威胁,但是好心情被破坏,很不高兴,这是厌恶。

但是,如果挑衅者除了做出挑衅的动作之外,还表达了其他威胁性的信息,或者侵犯了当事人利益的话,那么当事人则会心生愤怒,准备要动手了。

愤怒的微表情形态特征:

1.眉头紧皱、下压,眉峰明显高于眉头。

2.眼睑努力提升,眼睛瞪大,视线稳定地盯着刺激源看。但眼睑的皮肤因为被眉毛压制,眼睑边缘线不是连贯而流畅的弧,而呈现折线形。

3.上唇提升,下唇下拉,试图露出牙齿,呈咬牙切齿状。这是把牙齿当作攻击武器进行威慑的动物作为。

在社会生活中,咬牙切齿是恨意十足的充分表现,在通常的愤怒类微表情中不会出现。如果你看到皱眉+瞪眼,就已经可以确定是愤怒的情绪出现了。



2.愤怒的几个例子


堵车的时候,再善良的人也会忍不住骂人。仅仅是因为慢吗?因为堵车可能造成误事。

家长哄孩子睡觉时是充满柔情和爱意的。不过,如果小朋友不肯睡可能耽误了爸爸、妈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那么脾气再好的爸爸、妈妈也可能脸上变色。

有身份的人平常总是举止得体、温文尔雅。但再有涵养的人,一旦遭受了(他自己非常关心的)负面刺激,也会勃然大怒。正所谓:“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呀!”每一只Hello  Kitty的内心,都藏着一只老虎,只看其是否感受到了威胁。

竞争对手之间暗战频频,即使是心怀坦荡之人在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也必然会心生愤怒,因为竞争必然有胜败,失败一方最终难免遭受各类损失。

总结:

愤怒是比较难以伪装的情绪,一旦出现很难掩饰。如果当事人出现了真实的愤怒反应,则说明刺激源对他形成了有效的威胁,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利益即将受损。这样的刺激源是非常棒的,可以作为重点线索在后续行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



五、怕!——恐惧类微表情


1.恐惧的原理和微表情形态


恐惧源自于比较强烈的自我弱势评估。在面对负面刺激的时候,几乎没有信心进行抗争或者摆脱不利局面,总觉得悲惨的结果势必发生。这时候,心里的感受就是恐惧。

两强相争,怒意使然。但如果是小家伙面对大家伙的威慑,没有争斗的勇气,这时不是采取逃跑的策略,就是吓得动弹不得。

所以,人在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恐惧。当然,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在文明社会中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性质相同的其他强势威胁,也会让人害怕。

下面图中就是完整的充分的饱满的恐惧表情:

我们对经典的恐惧表情进行一下拆解:

1.双眉向中间皱紧,形成纵向皱纹;

2.两侧眉头向上提升,在额前形成倒U形皱纹;

3.试图提升上眼睑,但因为眼轮匝肌和皱眉肌的反向运动受到抑制,在上眼睑的皮肤上形成对角线褶皱;

4.上唇提升,露出上齿;

5.嘴角向两侧拉开,嘴的水平宽度比正常状态大;

6.下唇向下拉低,露出部分下齿。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太会流露出那么饱满的恐惧表情,而是把更多隐藏的情绪通过眉毛和眼睛表达出来。

不需要嘴的参与,只要保留眉头上扬的同时,眉毛皱紧,眼睛努力睁大,但眼睑皮肤被眉头牵引而形成“三角眼”,就可以观察到恐惧类情绪的存在了。

放大看就是这样的。

很多惊悚片或者恐怖片的海报,就单单使用一只眼睛,来表示剧情有多恐怖。而这种简单的海报设计,却能最大限度地让观众体会到毛骨悚然的感觉。

除了上述表情特征之外,人在恐惧的时候,还会自然地表现在身体姿态和动作的变化上。



2.恐惧类微表情的应用


当感受到事情已经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可挽回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恐惧的反应。不过,这个时候,负面结果还没有发生,或者当事人还没有确定这个结果是否会发生。

而一旦当事人确定结果确实无法挽回了(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很纠结),情绪也就从恐惧(怕它发生)转变为悲伤。

再看一个案例。

一个坐立不安的学生,正在忧心忡忡地等待着自己的成绩。之前,他觉得自己考得不怎么样,很有可能这次要挂了。日常生活中的担忧、不安等状态,也属于恐惧类情绪。

总结:

恐惧的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刺激源里的信息可能直接关系到利害得失,甚至生死存亡,因此当事人非常关心;二是刺激源让当事人感受到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负面压力;三是负面结果还没有发生。所以,恐惧的微表情形态出现,意味着真相已经非常接近了。



六、不哭,不哭——悲伤类微表情


1.悲伤的原理和微表情形态


悲伤类情绪的刺激源比较明显,就是强大的负面刺激源造成的失败结果已经形成,而当事人又完全没有能力改变或者挽回这个结果,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不愿意面对的局面。人会悲伤,意味着一定存在某种不可挽回的损失。

还记得前面担心自己成绩的那个学生吗?在没有拿到成绩的时候,忧心忡忡(恐惧类情绪),那么成绩一公布,确实是没及格,可想而知小同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小孩子会因为很多事情而哭泣。不论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摔倒了),还是觉得没有其他办法了(比如妈妈不允许吃糖),小孩会用哭来作为尝试解决的办法。随着慢慢长大,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能让人哭的事情也就慢慢集中在那么几类。真哭起来的时候,成人的表情形态和婴儿的表情形态,几乎没有任何不同。

如果把这张悲伤的面孔拆解来看,可以注意到下面的一些形态特征:

1.眉毛皱紧,眉头向上蹙起,整条眉毛看起来有点扭曲,呈钟表指针的“8:20”状。特别注意,这个眉毛的形态和恐惧中的眉毛形态是一样的。因为恐惧和悲伤之间仅仅隔着一张“窗户纸”——那个关心的事情是否发生了负面结果。所以两种表情之间具备相通的地方,甚至可以把恐惧理解为“预支的悲伤”。

2.与恐惧表情不同的是,悲伤的时候眼睛是闭合的,或者是眯着的。

嘴的形态是为了配合痉挛式呼吸而张开的。嘴角向两侧水平方向拉开,上嘴唇提升、下嘴唇拉紧,形成上宽下窄的梯形。不过,颏肌的收缩,会把下嘴唇的中间部分向上拱起,所以下牙的中间部分露出来的比两边少。



2.悲伤类微表情的应用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观察到对方当事人出现了悲伤类的情绪表现,包括脸上微表情形态特征,以及身体方面的胜败反应(失败之后的垂头丧气和萎靡不振),可以按照分析逻辑逆推出当事人所关心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且无力挽回。



七、今天我高兴——愉悦的微表情


1.愉悦的原理和微表情形态


人活着也够辛苦的。主干情绪种类中,只有一种是积极的,那就是愉悦。不过这也难怪,人类虽然发明了复杂的文明,自己创造各种乐趣,但每天还是要面对各种问题,需要集中精力去应对各种负面刺激,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而这两项,正是所有生物毕生的追求。

只有在自己的心理预期得到满足甚至被正向超越的时候,才会产生积极情绪。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人们已经学会了降低自己的预期,以适应遍布荆棘的现实。当刺激源能够等同于预期时,人们会满意;当刺激源能够高于预期时,人们会得意;当刺激源给予当事人明显的收益时,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情绪,然后通过笑容表达出来。

特别讨论:为什么看戏剧作品会让人愉悦?

两三岁的小孩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电视里面正在说相声,逗哏的调侃捧哏的说:“他的生活可讲究了,每天早晨起来啊,洗脸、刷牙、洗脚……”宝贝看到爸爸妈妈都在笑,感到很好奇。

小朋友不明白地问:“为什么要笑啊?”

另有一种幽默作品,使用的则是能让人感受到积极增益(如表扬、肯定等)的刺激源,同样会产生愉悦的笑容。

笑的时候,脸上的肌肉运动以眼睛和嘴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情形态。在脸的上部,以眼轮匝肌的收缩为核心动作,造成眼睛闭合,如果笑容的幅度较小则是眯起,同时造成眼睑皮肤的褶皱,也就是常说的鱼尾纹;在脸的下部,以颧大肌的收缩为核心动作,把嘴角向耳侧拉伸,所以造成了咧开嘴笑的弯弯弧线,如果笑容的幅度较小则是嘴咧开得小一些,在这个过程中,降口角肌、颏肌等“负面”嘴部肌肉则不参与运动。

1.眉毛保持松弛时的自然拱形,前额平滑;

2.双眼紧闭,下眼睑凸起、提升,下方会出现笑容专有的沟纹;

3.饱满的笑容动作,会在眼内侧角形成皱纹,在眼角外侧产生鱼尾纹,渐隐;

4.嘴角向上,向两侧提升;同时造成脸颊隆起,提升到最高位置,呈最圆状态;

5.上唇提升后,露出大部分上齿;下颌打开,下唇拉长,皮肤表面变平滑,露出少量下齿(相对于上唇而言);

6.下巴展开,皮肤平滑,自嘴角到下巴颏,形成笑容特有的沟纹,与鼻唇沟一气贯通。



2.如何辨别真笑和假笑


按照微反应研究的规则,真笑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产生了愉悦情绪后,由情绪自然激发的笑容,就是真笑。这样的笑容无论肌肉运动的幅度有多大,总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眼睛和嘴是等幅联动的。等幅联动不仅仅要求眼睛和嘴都参与笑容,而且要求形态改变的时间同步、幅度相同。眼睛眯得越小,嘴咧得越大,眼睛基本没变化,嘴也几乎没动作,只有这样的笑容才是天然的笑容。

假笑则是由理智驱使形成的。假笑是为了适应社会规则,刻意表达自己的友善或者诚意,在没有情绪(或者情绪不饱满)的时候,强行用理智调动肌肉运动,按照自己对笑容的经验和记忆,现场进行模仿的行为。所以,实现等幅联动的完美笑容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心里掺杂其他情绪的时候。当然,我们要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假笑”是学术意义上的,而不必然代表坏的、虚伪的、丑恶的等负面性质。假笑仅仅是出于礼貌的中性表现。

比如,在很多公务场合,社交微笑就不是代表虚伪的笑,而是为了诚恳表达交流意愿。

“睁着眼睛咧着嘴的笑”通常称作“皮笑肉不笑”。因为眼睛的形态没有符合笑容的标准形态,眼睑没有向上的拱起、弯曲,眼睑没有闭合,眼角也没有鱼尾纹……眼神可能很平淡,甚至充满敌意,但嘴巴却可以摆出笑的样子。

“眯着眼抿着嘴的笑”,眼睛的形态幅度和嘴巴的形态幅度不匹配,眯着眼睛应当配合咧嘴的大笑,而如果是抿着嘴,眼睛也应该仅仅是略有闭合,嘴巴应该是轻轻抿着,而不是抿得紧紧的。

总结:

使用符合对方当事人预期,甚至超出当事人预期的积极刺激,可以让对方产生愉悦情绪。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式是建立信任和拉近距离的最佳方法。另外,如果成功地从当事人脸上看到愉悦类的表情,也可以确定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到底是什么(想要什么),以及期望值的大小(到什么程度)。

良好的开端能够使后续事情发展顺利,希望大家互敬互爱,少些矛盾,同时又能提防那些笑里藏刀的坏人,免得自己上当受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