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49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崔永建完全抛开了心中的文武之见,虚心的求教道:“不知鲁大人对朝廷局势如何看?”
        鲁若麟嘴角露出丝丝微笑:“王上贤明,朝中大臣尽忠王事、政通人和,虽有瑕疵,但不失为盛世。”
        看到鲁若麟若有若无的微笑,崔永建也知道谈论汉城得失有些唐突了,马上岔开这个话题。
        “那依鲁大人之见,大明和后金局势做何解?”崔永建果断的换了个更大的话题。
        “大明如果不求变,王朝末日已经不远了。”鲁若麟语出惊人,吓得崔勇建一跳。
        “后金不过是藓足之疾,大明富有四海,虽然略有小挫,何谈亡国?”在崔永建心里泱泱大明怎么可能会被后金那群野人灭掉。
        “大明最大的问题其实在内部,后金的问题不过是雪上加霜罢了。”鲁若麟说道。
        “此何解?”崔永建追问道。
        “大明历经200多年,很多问题其实已经积重难返了。先说一个吧,财政问题就是最严重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朝廷没钱了。而造成大明国库空虚的是谁,崔大人知道吗?”鲁若麟反问道。
        “先帝搜刮过度,滥用宦官魏忠贤祸乱朝政,以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很标准的文官答案。
        “大错特错,至少先帝在位时大明境内虽然困顿,但是大规模流民起事是在魏忠贤被诛杀,所谓的众正盈朝之后才发生的。”鲁若麟摇头说道。
        “当今陛下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奈何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杀了魏忠贤就可以解决的。真正在吸食大明血肉的两个最大群体就是宗室和文官集团,他们才是将来会造成大明亡国的根源。”鲁若麟的看法吓到了崔永建。
        “宗室庞大,所费靡巨,确实不堪负重。但是鲁将军如此污蔑清流文人,本官不敢苟同。”身为文官的崔永建对鲁若麟将脏水泼向文官非常气愤。
        “大明吏治,无官不贪。武将吃空饷、贪器械、喝兵血,使得大明空有百万大军依然奈何不得区区后金野人。但是文官在贪污受贿的同时,更大的危害是他们不交税。”鲁若麟依然平静的说道,并没有被崔永建的气愤所影响。
        “士大夫免税是太祖对读书人的优待,使得我辈可以安心读书,为朝廷效力。”文官免税在崔永建看来天经地义,没什么大不了的。
        “太祖立国之时,中原残破,为了鼓励世人读书报效朝廷,适当免税减轻他们的负担是很好的激励政策。但是太祖的免税政策都是有限制的,秀才、举人、进士各级免税的田亩是有定数的,但是到了后来,这项限制等同于虚设,只要是读书人做了官,就不用交税了。”
        说到这里崔永建略微有点尴尬,辩解道:“十年寒窗,读书人也不容易,适当优待养廉也可以更好的为朝廷效力。”
        “说这话你自己觉得可信吗?”鲁若麟讥笑道,“朝廷的优待没有让官员们感恩戴德,反而更加贪婪和无度了。一个举人就可以有良田千亩,进士之家良田万亩的不在少数,那些高官显贵更是坐拥几十万亩也不在话下。这么多的良田都是祖辈经营所得吗?还不是他们收的投献和巧取豪夺。而这些良田本来是朝廷的赋税所在,现在却全都进了这些官员的兜里。这是以朝廷之利肥自家之私啊。”
        “文官们如此,宗室也是如此。这些人坐拥良田万顷,身家巨万,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哪里还记得这些良田的赋税都是国库的根本。赋税少了,官员、宗室的俸禄不能少,军队的花费不能少,皇室的供奉不能少,没钱了怎么办?加税吧。但是最后税加到了谁的头上?是宗室还是官员们?最后还不是在平民百姓身上。”
        “赋税太重,老百姓承受不起怎么办?种地已经活不下去了,只能把地低价卖给豪门大族,自己做佃户或者逃亡。这样能够收税的田地就越少,负担就更重,只能使剩下的百姓都不种地去做流民,这就是恶性循环了。为什么大明现在有如此多的流民造反?根源就是土地兼并,税源枯竭。作恶最深的就是宗室和文官,其官为祸最重。”
        崔永建被鲁若麟说的大汗淋漓,偏偏听着又非常有道理,完全无法反驳。
        “本来田赋不足还可以用商税来弥补,前宋就是靠商税支撑了整个朝廷。但是我朝太祖之时商贸凋零,所以商税定的极低。但是后来几经发展,人口渐多,商贸繁盛,这么低的商税已经是很不正常了。偏偏那些文官们拿着太祖的祖训当利剑,阻碍朝廷征收商税,口口声声与民争利。呵呵,谁是民?哪个做官的没有家人亲信经商?能够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哪个背后没有当朝权贵?不让朝廷收商税只是因为他们一分钱也不想上交朝廷。拿着朝廷的俸禄为自家谋福利,不从豪门巨富手上收税,整天盯着那些泥腿子搜刮,即使逼反那些平民百姓也在所不惜,何其无耻啊。”
        “不让朝廷开海获利,自家却经营海上走私贸易大发横财,也是那些文官们的手笔。嘴上说的大义凛然,行的却是龌蹉之举,整日想的是挖朝廷墙角,肥自家荷包。我可以断言,只要这些贪婪的文武官员、宗室勋贵还在,流民就不会灭绝。因为就是他们逼得这些流民没有活路了,不造反难道在家里等死吗?正所谓积重难返,大明朝在这群人手里是没有希望了。”
        “没有钱粮怎么打造强军?指望一群叫花子打败如狼似虎的后金鞑子吗?人心坏了,纵有忠勇之士为国死战,奈何朝堂诸公只为私利枉顾国家安危,又如何能济事?边事败坏尽在中枢啊。”
        听着鲁若麟缓缓道来,崔永建越想越恐惧,大汗淋漓而下,真是文官、勋贵们的贪婪才至局势糜烂至此吗?崔永建有心反驳,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第42章  行将末路
        很多人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宦官、皇帝,因为史书也是这么写的。但是随着后世网络的发达,各种分析越发细致,将明朝灭亡的原因一一列举了出来。
        曾经显得无辜和正义的文官集团渐渐被扒去了外衣,在为祸大明的各种因素中排名日渐上升,被各种喷子骂的体无完肤。
        因为此时的文官集团俨然成为了豪商大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任何有损豪商大地主们利益的政策都无法推行,相反不断从国家挖墙角,挖到大家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
        统治阶级的完全腐化堕落是大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
        天灾时常都会发生,为什么明末就造成大规模造反呢?太平盛世的年景,遇到天灾的时候,朝廷会赈灾安民,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也还在,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民乱。而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地方官员已经完全黑化了,不但赈灾的钱粮都进了他们的口袋,而且还继续征收高昂的赋税,完全是把百姓往死里逼。
        他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每逢大的自然灾害,就是那些豪门大户资产爆增之时。他们用微不足道的钱粮就可以换取大量的田产,不把这些泥腿子逼到绝路,他们哪里舍得为了一口吃的贱卖自己的田产呢?所以豪门大户与官府相勾结,趁天灾时大发横财几乎是当时的常态。至于那些泥腿子的死活,那是皇帝操心的事情,与他们就无关了。
        以往他们这样操作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只是现在老百姓的忍耐到了极限,已经完全没有了活路,造反就成为一种选择,好歹还可以多活一段时间不是。王朝末期基本都是如此,统治阶级的贪婪和妄为最终葬送的不仅是王朝本身,其中还包括他们自己。
        改朝换代不仅仅是换了一个皇族,更主要的是将原有的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消灭,完成财富的再分配,达成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统治阶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占有的资源上,都比原来经过长期发展壮大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小得多。社会资源得到了释放,社会矛盾也得到了缓解,统治秩序重新开始建立。
        那些权贵们是傻了吗?居然要作死到与王朝同归于尽?
        其实这些道理他们都懂,只是贪婪和使得他们忘乎所以,今天就可以到手的钱财和不确定什么时候才会灭亡的朝廷,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先拿到手再说。这是人性使然,无关乎眼光是否长远。想要杜绝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从制度上解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