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2 感觉数据的解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械过程在大脑接管接收到的感觉数据的瞬间就被打破了,也就是说,这些数据会根据熟悉的内容和现有的期望得到解析,而这个过程往往说明,处理这些数据的个体会添加一些自己的内容。感觉始终是一个个体的过程。人们感觉到的东西与感觉器官向他传达的东西绝对不一致。信息框4.1讲述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对视觉数据的(错误)分析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4.2.1 感受和感觉之间的区别


在观看插图4.2时,第一眼可能只看到一个毫无意义的黑白图案。在得到这个模糊的第一印象后,人们会立即在画面中努力寻找有意义的和熟悉的内容。


插图4.2 如果这个画面在观察者的印象中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黑白图案,那么说明人们的感受至少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只要将这个画面安排得让人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整体,人们就会说这是感觉。

信息框4.1

对视觉数据的错误分析会导致飞机坠毁吗  ?

在1965年8月到1966年2月的这段时间里,航空飞行每隔一段时间就遭遇一次严重的灾难。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有四架飞机在着陆时坠毁。(Kraft,1978)这些灾难总共夺去了264人的生命。在地面上坠毁的总是同一型号的飞机:波音727。这在这种喷气式飞机的制造公司引起了深深的不安。因为波音727刚刚投放市场,所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技术问题。在深入调查没有得到任何能够支持这一怀疑的结果之后,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人的失误是否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呢。事后人们精确模拟了事故的现场及其条件后终于发现,事故总是发生在与毗邻大片空旷区域的大城市或被大片空旷区域,比如湖泊(芝加哥、盐湖城)、海湾(东京)或者无人区(辛辛那提),包围的城市。每次着陆事故虽然都发生在夜里,但是当时的能见度却显得非常好。

在飞机制造公司的一位心理学家康拉德·克拉夫特的领导下,首先精确模拟了每次事故发生的现场。调查结果更加使人怀疑是“人的失误”起了作用。但是错误在哪儿呢?经过进一步的检测终于得到了答案。在白天,飞行员能很好地认出城市和跑道和及其周围的空旷区域,并计算出自己飞行的区域。而在夜里,他们只能看到城市和机场的灯光。飞行员草率马虎,没有看高度表。克拉夫特估计,他们可能把灯火通明的城市看成了平坦的跑道,从他们的角度看不会感觉到它的高度,而事实上这一地方是一块高地,也就是说,飞行员低估了自己的飞行高度。他们降低被他们误以为过高的高度,从而使飞机过早接触地面,最终造成坠机。

这些错误不能归因于飞行员的感觉器官传递给他们的刺激感觉。飞行员只有在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以后才能对自己所处的、可能发生灾难的环境作出判断。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心理学家为什么要研究视觉感觉。

克拉夫特是感觉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他建议航空管理当局以后禁止飞行员在夜间着陆时只凭感觉行事。他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各种仪表上的数据。

根据这一规定,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是可以处理的,这种处理能力是生物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而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形成的。而对人类来说,只是在近代制造飞机后才有了加工利用感觉器官从高空获得的数据的必要性;因此,飞行员成为感觉错误的牺牲品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他们所处是一个还没有进化到万事俱备的时代。

感觉数据的选择、整理和分析  。大多数人需要花点时间才能在插图4.2的画面中认出是一条狗,一条黑白斑点狗,画面中表现的似乎是这条狗正在用鼻子嗅地面。只要有这种发现,就说明有某种感觉。所谓感觉就是一系列认知过程的结果,在这些过程中,感觉数据(这也经常被称为信息)得到选择、整理和分析。但是,产生感觉的基础是什么呢?

区分感受和感觉的可疑作用  。观察者感觉到一条狗,无疑是以来自眼睛的感觉细胞并通过神经连接传递到大脑的信息为基础的。信息框4.2将探讨的是,如果没有感觉细胞的参与,人类是否也能产生感觉。

对于感觉数据经过神经传递到达大脑这种正常情况来说,有理由认为在看到的瞬间就有“感受”吗?事实上,有些著作家实际上就是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他们早已把“对基本的刺激事实的第一反映”称为感受。(Zimbardo  &  Gerrig,1996)然而不能忽视,早在对刺激事实产生“第一反映”之前,以感觉器官的消息为基础的整理过程就已经开始了。没有经过大脑的提前整理和任何分析,在短暂的瞬间也能知道和描述“感受”(即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还没有被大脑作过任何形式加工的)“感受”,难道可能吗?许多感觉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持否定态度。布鲁斯·戈德斯坦认为,虽然推测感觉和感受之间可能存在的区别很有意思,但是这种区分完全没有用处。(Goldstein,2001)与其这样,倒不如专注于研究来自环境的信息,怎样选择、整理和分析感觉过程中的这些被感觉器官记录的信息。有助于这项研究取得成果的还有在信号发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研究。

信息框4.2

存在超感觉的感觉吗  ?

几个世纪以来以及在现实的所有已知的文化中,人们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单个的人不以任何化学或物理上可测量的感官刺激为基础是否就能产生感觉。(Shells,1978)

超感觉的感觉的各种不同种类

这种超感觉的感觉包括:

——灵觉:没有任何感觉器官的参与就能对事件或物体产生感觉;

——心电感应(源自希腊语。Tele=远;pathos=感觉)或者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心灵转递(可能相距很远);

——未来想象或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的预言;

——与亡灵接触;

——在自己身体以外的经验:有些濒死者在成功复苏后说,他们离开过自己的身体并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了自己的身体。(见第156页及以下1页)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通灵学的研究领域,此外通灵学还研究心灵致动,这种观点认为,思想过程可以影响物理事实。

研究超感觉的感觉的经典实验  。对超感觉的感觉进行科学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在一项典型的实验中,一位测试对象(“发送者”)拿到一堆混在一起的卡片,其中五种图形分别出现五次。(Rhine,1934)“发送者”依次拿起卡片并专注于卡片的内容,并且很明确地想将内容告诉隔壁的一个人(“接收者”)。如果接收者的回答完全是随机的,那么,在总共25张卡片中应有五张能答对。


插图4.3 用于实验超感觉的感觉的、画有不同图形的卡片。

心理学对超感觉持特别谨慎的态度的理由  。虽然在这类实验中答对的数目总是超过所谓的偶然预期值,但是现代心理学对于已证明的感觉外感觉的所有观点都表示怀疑,因为这些早期实验所取得的大量结果现在不用超感觉力量也能得到解释。(Alcock,1990)同样,弗赖堡心理学边缘学科研究所所长埃伯哈德·鲍尔也说:“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研究可以稍有把握地确认,类似‘超感觉的感觉’或‘心灵致动’这样的传统的、以经典物理学为取向的概念是站不住脚的。”(Huber,2000)这种观点绝不是断然否定感觉外感觉的研究,理由如下:

——经过科学的验证,对超感觉的感觉的某些具体例子来说,揭露了谎言,至少揭露了巧妙的蒙骗,而且可以作出物理学的解释;(Hoppe,1998)

——所验证的每一个例子都未能明确排除偶然性这种解释;(Al‐cock,1990;Milton  &  Wiseman,1999)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细化,在超感觉的感觉方面的研究结果虽然越来越少,但还有不少,数量仍然超过人们对偶然性的期待;

——所公布的观察到的例子似乎没有规则可循。因此它们不可能发展为一种理论,对观察到的东西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1964年以来,著名的魔术师和超感觉现象的怀疑者詹姆斯·兰迪一直在口袋里装着一张面值为10000美元的现金支票;只要在科学监控下能够明确证明自己的超感觉的感觉的人,就可以得到这张支票。(Randi,1982;1987)然而这张钞票始终在兰迪的口袋里。

相信超感觉的可能理由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民众相信,至少是有一些人能够产生超感觉的感觉?他们明显希望生活得更有意义,并且对人在死后还有生命的说法感觉深信不疑。



4.2.2 信号发现理论


在同时发生的背景噪音下接受刺激  。人们力求在经典心理物理学的范围内确定阈限值时认为,人只能对实际提供的刺激的存在或不存在作出反应。但是,难道真的存在只有一种刺激到达感觉器官的情况吗?除了实验者提供的刺激外,很可能还有其他来源的声音进入测试对象的耳朵。比如,我们可能同时会听到马路上的噪音或者小鸟的叫声;可能还听到隔壁房间的声响。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听觉刺激(呼吸、心跳或者“神经性的嗡嗡声”)。可见,这一点表明,“绝对阈限值”这个概念有误导性,因为不管所提供的刺激是否被觉察到,不仅取决于这种刺激的绝对强度和感觉器官的敏感度,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明显强于其他的“干扰”刺激,何况心理因素也能对判断产生影响。(Irtel,1996)

心理因素对决策产生影响  。必须始终考虑到这样的可能性:心理因素,比如判断者的动机或特定的预期等,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当孩子晚上第一次独处一室时,由于感觉害怕,他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往常不理会的可疑声响;而在对老年人作听力测试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他们不愿在别人面前暴露真正的听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像比较年轻的人那样错误地坚持认为,他们听到了提供的听力刺激。(Gordon‐Salant,1986)在一项研究中,人们给一些妈妈播放婴儿的哭声录音(Donovan  et  al,1997),其中一半的母亲误以为这种情绪宣泄来自“难缠的”孩子,而另一半母亲以为是来自“单纯的”孩子。(见第78页)事实上所有人听到的是同一个录音。误以为这种哭声来自“难缠的”孩子的人,听力阈限值低于以为来自“单纯的”孩子的人。

借助信号发现理论的方法,可用数学方式计算出错误因素,比如背景声音、注意力的改变、偏见等等影响判断的程度。用这种方式可以相当准确地计算一个感觉器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说存在最不可能作出某些错误判断的条件。

提高命中率,同时也提高出错的可能性  。在许多情况下必须达到一个尽可能高的命中率:医生绝不能忽视X光片上的癌瘤的最初征象;空中军事侦察必须及时发现敌方飞行物的入侵;机场的安全检查部门必须透视检查行李箱,查检可疑物品。众所周知,在恐怖活动甚嚣尘上的时期,这种检查还要更加仔细;在这种情况下,危险信号即使再弱或者再没有把握,也必须认真查验,以求达到最高的命中率。当然,可以证明,只有错误犯得越多,侦查成果才可能越大;信号发现理论称这种情况为“错误的警报”。下面的例子表明,一次“错误的警报”在国际关系紧张的时期能够决定许多人的生死。

例子

1983年9月26日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坐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处秘密地下室,前苏联在这里始终监视着卫星发回的关于美国发射导弹的数据。就在几周前,苏联的飞行员击落了一架韩国航空公司的客机。午夜刚过,彼得罗夫突然发现一个红色警示灯亮了。一台电脑计算出了上述卫星发回的信号:美国发射了一枚导弹。此后不久,又接连四次出现其他飞行器起飞的信号。然而,在得到第一次警报后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彼得罗夫判定这一定是一次错误的警报。教官反复对他说过,敌方使用核武器将是猛烈的,将是一次这样的进攻,企图一下子就使苏联丧失防御能力。但是荧屏上显示只有五枚导弹,因此彼得罗夫心想:“如果他们要发动一场战争,那么,他们绝不可能只使用五枚导弹。”

彼得罗夫的决策值得注意,因为人们原则上都喜欢期望获得能证实现有猜测的信息,而不会去寻找可能驳倒现有猜测的暗示;我们把这种倾向称为“确认偏差”。(见第329页及以下1页)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能够克服这种人性爱好,没有成为错误爱好的牺牲品。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定是一次错误的警报。他因此而可能避免了一场核灾难。人们在这次事件后很快排除了计算机程序的故障;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至今还在等待他的幸运判断得到认可。(Hoffmann,1999)

机场“安全检查窗口”可能也会出现错误警报:对乘客和他们的行李检查得越严格,就有越多的人必须打开自己的箱包,却没有发现可疑物品。


插图4.4 随着机场对乘客和行李检查级别的提高,出现错误警报的频率无疑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乘客必须打开自己的箱包,接受检查,尽管他们没有携带危险物品。

下章概览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关注的过程没有限于某个感觉领域。在看、听、嗅等方面都可以研究阈限值和适应性。所有感觉器官都接收刺激,并经过选择后把它们转化为神经搏动,以便酌情通知大脑。但是,各个感觉器官是怎样工作和发挥作用的呢?这个问题将以视觉器官和视觉系统为例作出回答,视觉器官给人们传递关于周围环境的极其重要的知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