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印象 (及以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所形成的判断深刻而持久,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初次交往时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作任何进一步的接触  (Denrell,  2005);如果这样,第一印象就是我们获得的唯一印象,显然也是对此人作出永久评价的依据。然而,即使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会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评价。研究者在正式安排大学新生的见面会之后发现,学生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后仍继续影响彼此的情感  (Sunnafrank  &  Ramirez,  2004)  。

可以想见,有些第一印象是敏锐和正确的,而且会一直持续。有时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能明辨善恶好坏,如果判断正确就无需改变最初的知觉。另一方面,即使第一印象是错的,也仍会相当顽固地继续存在。不管对还是错,第一印象盘踞不去,这就是它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自遇见的一瞬间起人们就开始作出判断。这里的“瞬间”指1/25秒,这就是辨认陌生人的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只要39毫秒。  (Bar  et  al.,  2006)。在约十分之一秒的更加耐心的考虑后,  人们就能判断出陌生人的长相是否有吸引力、有多么可爱、是否值得信赖,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和仔细审视该陌生人的面孔一分钟后得出的完全一样  (Willis  &  Todorov,  2006)。而只要观察该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他/她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  (Carney  et  al.,  2007)。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太快。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人群都持有刻板化的第一印象,并且会把碰到的陌生人都归入各种类型,这样草率的判断就产生了。这一论断看似鲁莽,但却符合实际。试想:人无非男女,这样  (正如在第1章所见)  性别一角色的刻板印象就导致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有不同的期望。进而,一眼之下就能分辨美丑,这样  (正如在第3章所见)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俊美之人讨人喜欢。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群分类类型:年轻人/老年人,黑人/白人,穿耳洞者/不穿耳洞者,乡下人/城里人等等不一而足,这都会让人作出草率误判。刻板印象的具体细节表现或许因人而异,但其作用方式大抵相同:使人先入为主地看待他人。而且,人们并不能主动控制刻板印象,却只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甚至有时还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Devine  &  Monteith,  1999)。所以,即使人们主观上想保持不偏不倚、胸怀坦荡,某些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感受仍会不请自来。

那么,只要与他人交往,我们就仍然会不断地妄下结论。请花点时间快速地评价具备以下特点的某个人:

妒忌、固执、挑剔、冲动、勤劳、聪明。

你愿意这个人成为你的同事吗?大概不太愿意。那么,再花些时间快速地估量具备以下特点的另一个人:

聪明、勤劳、冲动、挑剔、固执、妒忌。

印象好点了吧,是吗?后面这个人并不完美,但看上去能干且上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两种描述只不过以不同的顺序给出了相同的信息,这就足以造成两种不同的印象  (Asch,  1946)。对他人的判断受到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的影响,从而使最先获得的信息印象深刻,即时印象和刻板印象一起,塑造出他人的整体印象。

当我们首次与人会面时,很难客观公平地认识他们。相反,各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影响着我们对观察到的行为的解释。

首因效应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第一印象的作用如此强大:不论对错,快速形成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判断一旦作出,就会影响人们选择和使用后来获得的信息——它经常以难以觉察的微妙方式起作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  (Darley  &  Gross,  1983)  让大学生被试观看一段录像,然后确定小女孩“汉娜”属于哪个社会阶层。录像有两套版本,有些人看到汉娜在校园里破旧的水泥地面上玩耍,然后回到了狭小暗黑的房间,从而认为她很贫穷;另一些人则看到汉娜在宽阔的绿草地上嬉闹,然后回到了宽敞明亮的豪宅,从而认为她很富有。当要求被试猜测汉娜在学校的成绩表现时,还好,没人认为富孩子比穷孩子更聪明;两组被试都认为她成绩一般  (见图4.  1)  然而,此后研究者又让被试观看汉娜参加智能测试的录像,汉娜的表现时好时坏,她有时能答对一些很难的问题,有时却在简单的问题上犯错。被试看的都是相同的录像,但糟糕的是,他们根据汉娜所属社会阶层的印象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解释。认为汉娜贫穷的被试指出了她犯的错误,并判断她的智能差于平均水平。而认为她富有的被试却注意到她的成功之处,并评价她的智能远好于平均水平。由于对汉娜所属社会阶层持有不同的先入之见,从而对同一个行为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解释,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请注意这一过程是多么微妙:被试并不是在只知道汉娜所属社会阶层之后就草率地得出有偏差的判断,这样的错误很容易觉察。但汉娜所属社会阶层的印象显然逗留在他们的大脑中,歪曲了对她后来行为的解释。他们可能很自信地作出这些错误判断,并且认为非常公道。两组被试都能挑出汉娜测试时的一段表现  (符合他们先入之见的那部分),认为自己作出的判断完全正当有理,却从未意识到:第一印象与他们不同的其他人,观看着同样的录像,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图4.1先入之见影响人们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解释

对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所属社会阶层具有不同预期的人们,即使观看到的是该女孩完全相同的智能测试表现,却对她的测试成绩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认为女孩富有的人比认为贫穷的人评判出的成绩表现更好。

资料来源:Darley  &  Gross,  1983.

因此,第一印象影响着人们对随后获得的信息如何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择取。如果要检査对别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否真实,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可以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而不是査找证明自己错误的资料。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验证性偏差  (confirmation  biases):他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  (Snyder,  1981)。比如,假若你要对一个同学进行面试,以确定他/她是否是个善于社交的外向型的人,你可能要提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中性的  (如“举止友善、心态开放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还有些问题倾向引发内向的反应  (如“喧闹聚会的哪些方面会让你讨厌?”),另一些问题则可能带来外向的回答  (“如果要增加聚会的活跃气氛,你会做些什么?”)。你会怎样进行提问?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就会选择那些能证实你预期正确的问题。

当研究者要求一些被试査明某位陌生人是否外向,而要求另一些被试査明此人是否内向时,上述的一幕就发生了  (Snyder  &  Swarm,  1978b)。两组面试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查方法,提的问题都是可能使他们得到符合自己预期的行为实例。实际上,面试者的偏差非常严重,以致那些听面谈磁带的人也根据面试者的先入之见判断陌生人的内、外向性。

确实,验证性策略的问题在于它引出了符合人们先入之见的、一面倒的信息,其结果是,人们很少正视那些能证明第一印象错误的明确证据。因而,人们不仅会坚持那些错误的轻率判断,而且还常常以为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正确无误。的确,大多数人对他人的看法都会表现出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t)  的倾向,犯了许多错误而不自知。举一个例子,在你和情人开始恋爱之后,你可能很自信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了解情人的性爱历史。你可能会越来越确信自己知道伴侣过去有过几个情人,是否身患性病。但很显然,你不太可能像你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情况。在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们并不能像他们认为的那样,能准确地估计到新结识的朋友身患艾滋病的风险  (Swann  et  al.,  1995〉。当新的亲密关系刚建立时,人们是非常自信的,随着关系的发展只会变得更盲信  (Swann  &  Gill,  1997)。彼此越熟悉,人们会越加确信自己非常了解伴侣,但实际的准确性并没有增加  (见图  4.2)。

总之,第一印象之所以影响人们是因为最先了解到的信息能够:  (1)  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向某类新信息;  (2)  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的解释。最终结果是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地处理来自他人的信息。相反,该些已存的观念  (不管是简单的刻板印象抑或草率的第一印象)  影响了人们对所遇到的新信息的选择和采用。人们常常轻松随意地忽略掉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却一点也意识不到。人们没有丝毫犹豫,仅仅根据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事实就肓目地相信自己对他人的判断,犯错的次数远比人们认识到的要多。

图4.2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准确性和  (过度)  自信

在亲密关系开始之初,人们会认为自己了解新伴侣的性爱历史,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非常确信自己熟悉了伴侣的所有事实,但实际上准确性并未提高。

资料来源:Swann  &  Gill,  1997.

当然,随着时间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对伴侣的了解会加深。亲密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伴侣私人情况的了解,随着伴侣彼此熟悉程度的增加,第一印象肯定会发生变化  (Kammrath  et  al.,  2007)。然而,在人际关系的各个阶段,已存的信念都会发生影响,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基本观点。甚至那些站不住脚的第一印象,改变起来也比理论上认为的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一印象会影响后来的思维。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和对亲密伴侣了解的增多,情况会怎样?这一模式仍然会持续:第一印象的阴影挥之不去,人们或许依旧见其所乐见,听其所乐闻,常常对自己的错误判断信心十足。

的确,对恋人和朋友现存的信念毫无疑问比当初结识时的第一印象强大得多。对亲密伴侣的了解使人们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  (因为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相当重要)  人们或许会发现很难看清楚自己的伴侣,所谓当局者迷。比如,是你还是你的父母对你的恋爱前景预测得更准确?如果让大学生本人、室友和父母来预测该学生恋爱关系的将来发展,很显然,父母和室友作出的预测都要比大学生本人预测得更准确  (Macdonald  &  Ross,  1999)。你或许认为人们能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作出最好的判断,但当事人只关注自己亲密关系的优点而忽略了缺点;因而,他们就会自信乐观地预测自己的亲密关系会比实际上持续更久。父母和室友则相对冷静而公正,虽然对预测不是很有信心,但对亲密关系未来的预测却更为准确。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  (Loving,  2006)。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  (Sprecher  &  Felmlee,  2000),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  (Etcheverry  &  Agnew,  2004)。

因而,那些干扰人们对新结识者的知觉的因素,如过度自信、验证性偏差和先入之见,在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中也会产生影响。当然,人们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并非完全懵懂无知。如果人们以一种谨小慎微的心态来认真评价自己的亲密关系,当然比在浪漫的心情下预测爱情的未来发展要更加准确。但如果人们投身到亲密关系之中,并希望永远持续,就很难保持冷静的头脑。如果人们要努力保持亲密关系的完好,就特别容易受到验证性偏见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些证据以保持对伴侣乐观的错误知觉  (Gagn6  &  Lydon,  2004)。

所以,人们对自己人际关系的知觉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能做到置身事外、直截了当  (见专栏4.1)。并且,不管这种认知是对时错,对后来亲密关系的情感和行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点我们接下来会详细探讨。

专栏4.1  社会认知仓促引起的错误

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很多事情都是匆匆忙忙完成的。人们若能以  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来稍作停顿,思考和分析所掌握的资料,就能作出最好、最准确的判断。如果仓促地作出草率的判断,并且  (因为忙碌或分心)  没有重复检查所作的推论,我们就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  (Gilbert,  1989)。不幸的是,社会交往就是这样一种活动,使人们无法仔细评判和纠正对他人的错误印象。人际交往中,当我们正思考下一句话说什么时,就无法琢磨我们知觉的准确性,错误的判断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Osborne  &  Gilbert,  199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察者可以仔细地分析发生的事件  (Pomari  &  Schlenker,  2000),而当局者在仓促间就会犯下很多错误。所以,室友和朋友之所以能更敏锐地评价你的恋情,是因为他们目睹了你和伴侣间的交往,大多数情况下能比你更仔细地思索你们的交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