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像“水流”一样的意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前,人们不清楚意识为何物,也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出现后,认为意识是由元素组成的,但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假设。我虽然不知道意识具体由何种物质构成,但我可以肯定,意识是流动的,即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其内容却在不断变化,且永远不会停止。也就是说,我们兴许可以把握意识的动向,但绝对不能将其固定下来或使其停滞在某处。

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人的思维活动并非片段,而是像一股切不开的水流。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出更恰当的比喻了,因此,我将这个理论称为“意识流”。这也表明了意识像水流那样具有不间断性,即不可能出现断片和空白,而且意识不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属于纯正的主观因素。在意识中,过去与现在无法区分,它们全部融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速度或急或缓地流动。

当然,意识流远非如此,我们应该系统地研究它。在此之前,很多心理学著作都把感官系统的所得作为最初的心理研究对象,接着再统领全局,向前推动。但是这样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人的意识及情感是复杂的,没有哪个人会只有一种简单的感觉,但也不可能找出感觉中所包含的多种元素。自从我们拥有意识以来,它都是由对象与关系组成的混合体,因此,假设意识可以分割成元素的构造主义学者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研究轨道。

思维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五个关于思维的事实,虽然我还没有分别解释它们,但请先记下,我会在下文中分别进行解释:一是每一个思维都是人们意识的重要组成结构;二是在每个人的意识中,思维从不静止,而是不停地流动;三是思维总是持续而不间断的;四是意识总在处理一些独立于外界的对象;五是意识总是对一部分事物感兴趣,而对另一部分事物不感兴趣,并且在它们之中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

在说个体意识组成之前,我可以先举一个比较恰当的例子。我们想象一下,大脑就像一个巨大的房间,房间内部存放着海量的思维,有关于自己的,也有关于其他人或事物的。思维与思维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有一些则相互独立,这个房间内的思维虽多,但管理员却并不怎么优秀,有很多思维是找不到的,也许连管理员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未知思维究竟是不是存在。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条理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不能互换,也就是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密室,而密室只属于一个人。所以,试图将意识解释得无比通透,并能影响他人或他物的理论明显是虚妄的。

歇斯底里症患者在接近昏厥的时候还会保留一定的感觉和意识,我曾经对一个患者做过类似的实验,当我把患者的手举高时,发现他可以保持那个姿势很长时间。如果在他手上放一支笔并让他握紧,然后在他面前放一张纸,并用动作助推,他甚至可以不停地在纸上写出各种无意义的文字。这些行为直到今天才被证实是有意识存在的,而数年前,它们还被普遍认为是条件反射。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感觉伴随着这些行为,而这些感觉又可以分解为一些个体的意识,这也证明了个体意识和思维有着重大的联系。

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心理状态都无法持续,这里的“变化”指的是发生在明显的时间间隔内的变化。而且,一种思维消失后就无法重现,即便有相似的,也不可能与先前保持一致。这个理论虽然没有经过任何心理学的手段进行推导,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

在一个相对安静且简单的地方盘膝而坐,让自己慢慢安静下来,努力控制自己,使自己心无杂念,并尽量消除自己的意识活动。但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我们是否思考,不管我们是否感知到外界的事物,我们总会有一种意识在大脑中,而且是连绵不断的,也就是说,除非我们进入睡眠状态,否则我们的意识永远在不停地流动。

我们都无法否认以上事实,而且我们的意识状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在意识中,我们可能在进行看、听、推理、渴望、回忆、期望、爱或恨等动作。总之,我们的意识活动复杂到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明确的区分,而且,我们对同一种事物产生的意识也是不同的。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却不这么认为,它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每次敲击钢琴的同一按键,钢琴都会发出一样的声音;同样的花草会带给我们同样的颜色视觉;不管我们嗅多少次同一款香水,我们闻到的气味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同一种事物的意识也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思想在直观上确实蒙蔽了很多人,实际上,感觉根本不能当作事实来看,只能当作认识事实的一件工具,而这件工具能否正确地使我们认识到事实还是个未知数。

一棵草在阳光下是绿色的,但画家却可以把它画成紫色或者其他颜色,从而展示出不同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这位画家想象成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习惯于不注意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心理环境和外界环境下的不同感觉,这使我们主观地认为,只要事物相同,思维和意识就相同,而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

如果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黑色的,那么,一个不怎么黑的物体看起来就是白色;如果我们在白天看一个有月亮的画面,那画面中月亮的光芒要比真实的月亮的光芒更大。也就是说,意识很可能只让我们看到表象,要想了解其本质,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计算。但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感觉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会使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思维和感觉。

当我们的眼睛第一次在烈日下睁开时,我们感觉到非常刺眼;第二次的时候,敏感度下降了很多;经过一夜的睡眠,我们看东西的清晰度就会比平时高很多;疲倦时、精神饱满时、饥饿时、酒足饭饱时,我们看东西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虽然具有相同的属性,所存在的物质也是一样的,但唯一能表现出差异的就是我们的情感变化。例如,当我们心情糟糕时,即便遇到令人兴奋的事情也会感觉到厌恶和无趣;而当我们心情愉悦时,即便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也不会轻易产生愤怒。

现在,我可以大胆地假设,我们身体的感官系统所产生的感觉与大脑中的活动一一对应,要想让完全相同的思维、感觉或意识重现,那就必须再次回到原来那个未经过任何变化的大脑之中。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发生变化的意识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我们的感觉单一而且无比简单,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不管某个人再怎么强调他经历了一次次相同的感觉,这种情况在严格的理论上也不成立。

人的心理状态从来不会完全相同,它和关于同一事物的其他思维只能在类型上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对同一件事情存在不同的情感而感到惊讶。例如,我们数月之前对某件事持一种观点,但数月之后我们的观点有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也无从知道,这也不是实用主义所关注的问题。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变化很大,过去那些朦胧的事物在现在看来已经相当真实。例如,在童年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得到一个木偶玩具而激动兴奋,而现在,给我们一千个精致的木偶玩具,我们也未必会有多开心。再如,一个小伙子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位女士当成自己心中的女神,但当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且已经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也许就不会认为那位女士有多么神圣了。

但是,曾经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事物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段仍会出现,并在我们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影响我们。这可以从经验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我不再赘述。我们对每一个事物的反应,都是在用我们此时此刻的经验来解读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再一次利用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思维进行确认。

我在前面提到过,当我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大脑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中就包括大脑的供血量和影响物质,这两方面会影响人对外界的感觉和思维。每一个大脑状态都是由过去的经验决定的,改变过去的经验的任何一点,都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相同的事情可能会再次发生”,这句话是相当荒谬的。在思维之中,刚刚还十分兴奋的大脑也可能会留存过去忧伤的经验,这些现象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感觉。

大脑的变化就好像万花筒一样,一会儿快速,一会儿缓慢,并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变换到另一个平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意识其实是被无规则地重新分布了,就像一件古老的蒸汽机,它可以连续工作数年,且内部的构造永远不会重复。那么,比蒸汽机复杂得多的大脑不更是这样吗?

其实,用原子论的方式来解读心理事实并无不妥,将所有高等生命的意识看成简单的意识组成,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速成方法,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研究思维和意识都是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讨论的,并没有绝对性。

在研究心理问题时,虚构法是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并不是由心理学家为了研究需要刻意创建的,而是由热爱心理学并喜欢揭示心理状态的爱好者发明的。这种方法就是将人的心理状态看作我们可以感觉到的物质,如果事物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那我们就可以认为自己对这个事物的意识也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对每个事物的想法与先前任何一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